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工林面积和蓄积快速增长,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6933万公顷,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我国人工林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由于对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监测和管理重视不够,人工林的健康发展面临地力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保护与利用等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挑战,导致人工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社区利益矛盾等问题依然突出。人工林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高度关注,是全球森林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012年联合国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会议(RIO+20)发表的共同宣言《我们憧憬的未来》和2011年联合国环境保护署(UNEP)在第26届理事会会议暨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发布的《绿色经济报告》都强调加强人工林建设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手段。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十分重视人工林建设对项目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影响的评价管理,项目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等先进理念,体现了人工林发展的主流方向。以林业世行贷款项目为例,开展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研究,对于提高我国人工林管理水平,提升人工林建设质量,发挥人工林的多种效益,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林业多功能性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意义。本文在汲取国内外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构建了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框架,在指标框架下选取案例进行了实证定性分析,在收集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实证定量分析,最后给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系统阐述了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标选取原则,结合项目区实地调查结果、世行要求及项目实际需要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生态环境影响分别从水土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水源涵养、改良土壤四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社会影响分别从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社会生态三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构建了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2)基于对人工林实施前后生态环境和社会指标变化程度的分析可知,世行贷款人工林实施对女性参与项目活动、增加农民收入、群众科技水平、农户参与项目的机会等社会影响以及提高森林郁闭度、植物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影响作用较明显,对民主意识、生态保护理念、林业总产值等社会影响以及土壤侵蚀模数、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径流系数等生态环境影响作用较弱。(3)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指数的分析结果可知,2013年项目区生态环境指数较2009年提升18.98%,社会指数提升62.01%。2013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综合指数较2009年相比整体提升约40.5%,项目实施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产生了正面影响。(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FCE)的指标隶属度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可知,2009年项目区生态环境综合等级为3.146,2013年项目区生态环境综合等级为2.405,项目实施对项目区环境呈有利影响,但影响效应不是十分明显。2009年项目区社会综合评价等级为4.137,2013年项目区社会综合评价等级为2.789,项目实施在较短时间内使项目区整体社会状况有较大改善,项目区社会由第Ⅳ级提升为比Ⅲ级稍好的水平。2009年项目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综合评价等级为3.640,处Ⅲ和Ⅳ级之间,偏向于Ⅳ级,2013年项目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综合评价等级为2.597,处Ⅱ和Ⅲ级之间,更偏向于Ⅲ级,项目实施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和社会向良性方向发展,但影响程度一般。(5)人工林项目实施具有增加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农素质,美化乡村居住环境,增加林农收入等积极效应。同时,实施不当可能会导致土壤疏松和养分的流失;生态保护目标和增加经济收入之间的冲突;贫困农户和弱势社会群体在项目的计划和实施中被边缘化等问题。为使人工林建设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效益,应加强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和积极开展社会参与磋商工作,落实生态环境友好的营造林技术,积极帮助项目农民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加强对人工林生态环境与社会影响的监测和评价工作,建立评价指标框架,持续跟踪监测项目实施产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