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瘟病(Magnaporthe oryzae)是对水稻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但稻瘟病菌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极易导致抗病品种丧失抗性。稻瘟病菌与水稻之间的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模式,品种抗病的持久性和稻瘟病菌无毒基因有密切的关联,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对其生存与演化中起到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推导水稻品种的抗瘟基因组成对水稻品种的推广及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设计合成了 1 1对无毒基因引物,用PCR法检测了 2006年至2015年福建省各水稻主产区和病圃采集的236株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组成,分别检测了AVR-Pik、AVR-Pita1、AVR-Pita2、AVR-Pita3、PWL2、AVR1-C039、ACE1、AVR-Piz-t、AVR-Pia、AVR-Pii、AVR-Pikm等11个无毒基因。结果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变异类型为缺失,其中完全缺失为主要变异类型,未出现插入等变异类型。其中AVR-Pik基因在各年份出现的频率最高,均高达91.67%以上;AVR-Pita3、AVR-Piz-t、PWL2在各年份出现的频率都高于66.67%,说明含有相对应Pik、Pita3等抗瘟基因的水稻品种在福建省内可以推广种植;供试菌株均不含有AVR1-CO39和AVR-Pii无毒基因。本研究采用人工接种法测定了 60株已知无毒基因型的稻瘟病菌对24个含有不同抗瘟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水稻品种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60株稻瘟病菌对24个近等基因系水稻品种的致病率范围为8.33%-91.67%。强致病力的菌株有35株,较强致病力的菌株有17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58.83%和28.33%,可见福建省稻瘟病菌对供试的抗瘟基因的致病力较强。供试的60株稻瘟病菌对24个抗瘟基因出现的毒力频率为10.00%-93.33%。对抗瘟基因Pik的毒力频率最低,其毒力频率值为10.00%,对Pikm的毒力频率值为13.33%,表明这两个抗瘟基因在福建地区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供试的60株稻瘟病菌对抗瘟基因Pi-a(1)、Pi-t的毒力频率最高,其毒力频率值均为93.33%;对Pi-sh、Pi-11、Pii等10个抗瘟基因的毒力频率在76.67%-91.67%之间,这表明含有这些抗瘟基因的水稻品种在福建省几乎丧失抗性,应考虑聚合其他抗瘟基因使用。供试的60株菌株对25个主栽品种的毒力频率为0.00%-76.67%,其中供试菌株对谷优1186、春优84、谷优2329等18个主栽品种的毒力频率均低于20.00%,占供试品种总量的72.00%,表明这些品种在福建稻区具有推广种植的价值。进一步分析表明,谷丰A、全丰A、泰丰A等育种亲本在福建地区仍是抗瘟性较好的育种材料。供试菌株对中优2155、金农优3优3号、宜优115及Ⅱ优航2号4个主栽品种的毒力频率在20.00%-50.00%之间,占供试品种总量的16.00%;供试菌株对两优616、广两优676及两优667主栽品种的毒力频率为50.00%-76.77%之间,占供试品种总量的12.00%,进一步分析表明籼型两系杂交稻的母本广占63-4s抗病性较差,在福建省水稻育种中应与其他抗瘟性较好的父本组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