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安全格局被认为是实现区域或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愈来愈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闽东作为海西经济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滨海城市之一,在发挥显著滨海地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在温福高速铁路、沈海高速公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带动下,地区经济已得到显著发展,但其城市生态系统却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和破坏,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以及部分流域水质下降等问题,从而对闽东地区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有鉴于此,以闽东地区为研究对象,选择闽东地区的3个关键时期(1990年、2001年、2007年)的遥感影像资料,结合所收集的社会、经济、人口等基础资料,在3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及景观指数的理论与方法,对闽东地区的防洪、生物、文化遗产、水域、游憩等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分别构建单一生态安全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复合生态安全格局,明确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同时,定量分析闽东地区3个时期的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探讨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特征,为闽东地区的生态空间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3S技术,构建了闽东地区1990年、2001年、2007年3个不同时期的5个单一系统的生态安全格局及复合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闽东复合生态安全格局主要分布在闽东中南部,东北部分布较少。中南部拥有闽东大部分水域、自然与文化资源等生态源,是实施自然资源及景观过程的保护以及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可持续的重点区域;而东北部地势高、无明显水域,且无游憩与文化资源等资源分布,因而生态安全格局的分布较少。(2)借助ArcGIS 9.3、Fragstats 3.3软件平台,实现对闽东地区1990年、2001年、2007年3个不同时期生态安全格局动态变化的分析,研究表明:①防洪安全格局动态变化分析中,以2007年的高安全水平格局面积最大,为671km2,占闽东总面积的5%;1990~2007年,格局的总体斑块数量递减,同比减少14.4%;斑块密度、聚合度指数均呈增加趋势。②2007年,高安全水平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面积为1666 km2,占总面积的12.4%。1990年~2007年格局景观指数的变化趋势是: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分维度、破碎度指数增加;斑块平均面积、蔓延度及聚合度减少。③1990~2001年间,低、中、高安全水平的文化遗产保护安全格局面积均呈增加趋势。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分维度以及破碎度指数均呈减少趋势,斑块面积、蔓延度和聚合度均有所增加。④1990~2007年间的水域保护安全格局的面积变化率为-57%。斑块密度、破碎度指数呈现增加的趋势;而斑块平均面积、蔓延度指数以及聚合度指数均呈现减少的趋势。⑤游憩保护安全格局的低安全水平格局面积变化趋势为:先减少再增加;而中安全格局面积则呈现递增的趋势。1990~2007年间,格局的斑块数量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16.7%。⑥闽东低安全水平复合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占闽东地区土地面积的20%~30%左右;中安全水平复合格局占50%~60%左右;高安全水平的复合格局占70%~80%左右。复合生态安全格局斑块数量不断增加;斑块平均面积呈减少的趋势,蔓延度指数和聚合度指数也相应的减小;而斑块密度、破碎度则增加了。(3)基于3个不同安全等级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探讨闽东地区生态安全空间发展模式特征,结果显示:①低安全水平:各生态系统在最低限度上保持了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能在短期内正常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等自然服务。②中安全水平:各生态系统能相对较好地保持各自生态功能的实现,并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正常提供各种自然服务。③高安全水平:各生态系统很好地保证了各自功能的实现,并在长时间内正常提供各种自然服务,且自然服务质量能够逐渐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