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参与下的网络对话研究——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个案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p9904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活动本质上是社会的,人类智能的发展是个体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不断交互的结果,并依赖于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的中介。交际活动中的语言运用在人类认知能力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而且在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也获得了扩展和提高。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促进其认知发展。在社会文化理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学习的交互、情境维度,并从主位角度理解语言学习的交互过程(Firth and Wagner,1997:286)。一方面,外语教学的研究开始思考如何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更多的交际资源,另一方面,语言产出在思维进步中的作用扩展了外语教学的研究范畴(Swamn,2008)。 网络对话是一种以语言为中介进行的社会活动和智力活动,已经成为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中普遍利用的资源。但是,目前国内的网络对话研究很少关注交际活动与心理活动的联系。对语言学习认知因素的忽视使得国内的相关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从主位角度出发,探究网络对话交互中的心理过程,以深入了解外语学习者如何在与他人的交际中成功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学习的交际活动与心理活动是如何相联系的。为实现此研究目的,我们比较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网络对话(提问-总结式对话和辩论式对话)在交互模式、认知技巧的应用以及语言产出方面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环境是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课外英语学习项目。该项目所使用的网络交际工具是OICQ(又称QQ)聊天系统,参与者是某大学的八名学生与一名教师。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内容分析法为主,并结合了访谈与教师的观察。在材料的收集过程中,研究者运用了交互图示、认知技能编码范畴工具等获得定量和定性数据;并利用比例差异显著性检验等手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对于交互模式的比较研究表明:(1)两种网络对话都呈现较高的交互性与参与性,以及不同水平的参与者贡献;(2)提问-总结式对话呈现“提问者为中心的”交互形式,而辩论式对话呈现“互动的”交互形式;(3)辩论式对话中出现较多的双向式交互,而且这种交互是更加持续的,较争辩的。 对于认知技巧的应用的比较研究表明:(1)两种网络对话都为多种认知技巧的应用提供了平台,其中应用最频繁的认知技巧包括提问题、阐明与综合;(2)一些认知技巧(如提建议、提出解决方案等)更普遍地应用在提问-总结式对话中,而另一些认知技巧(如反问、不同意等)更普遍地应用在辩论式对话中。 对于语言产出的比较研究表明:(1)两种网络对话中均有丰富的语言产出;(2)两种网络对话中的课堂外语言产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总结对话、总结对话中语言错误、提供有用的词句表达。 此外,通过访谈与观察,研究者发现:(1)学生在该网络学习项目中有更多的收获,比如电子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同伴间的团结等等:(2)网络学习中传统的师生界限已经消失。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建议。总之,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为社会文化理论与国内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际研究的结合以及该领域研究方法的丰富提供了实例;在实践层面上,为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对话促进语言学习带来了启示。
其他文献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合作学习在外语教学和其它学科领域日益受欢迎,它的优势也在无数研究中得到证实。很多研究者发现了合作学习的价值,并且对它在众多方面的成果进行了研究
学位
本文以热奈特的叙事聚焦为研究视角,探讨分析莫里森小说《恩惠》中人物的主体性构建问题。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描述与分析的方法进行定性研究,展现各人物主体性构建的过
小说家和评论家的双重身份,使戴维·洛奇作品创作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现实主义色彩。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其创作主题有重要影响。创伤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