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本研究首先从水利基础设施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旨在探讨我国农村水利建设供给短缺的现状是否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得出两者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结论,水利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期工程。而目前我国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尚未建立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的激励机制。“两工”和农业税的取消削弱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基础,新实行的“一事一议”制度又难以有效实施,当前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就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其次,沿着历史的轨迹对中国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模式考察,分析了村集体管理、承包管理和用水协会管理这三种目前存在主要的农村用水管理制度。当前的用水管理的权责已经从国家或者集体向用水协会转移,水协会管理模式在理论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再次,通过在苏北的实证调研,我们从微观层面发现了影响农民对于水利基础设施满意程度的因素,得出了协会模式管理并不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在对水利设施的管理中,若有人定期维修、制定了用水分配计划以及农民具有发言权可提高农民的满意程度。然后深入到用水协会管理的地区进行进一步调研,发现农民用水协会确实提高了用水绩效,但同时也存在资金短缺等一些制约协会发展的问题。由前文的分析不难发现,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民用水协会发展的一大难题。用水协会模式很好的引入了农户参与管理,但农民自主投资不足,且农民愿意支出水费量也相当有限。因此,有效激励民间投资是破解水利建设资金短缺的关键,也是水利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应然选择。本文提出农村水利设施PPP模式,这一模式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中,在我国实行都具有可行性。最后给出了关于这种模式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