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oryinsufficiency,CCCI),又称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慢性脑循环不全,是指由于脑动脉循环障碍引起的头重、头晕等症状波动性长产生的症状,在临床较为常见。祖国医学文献中没有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相应命名,但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眩晕、头痛、健忘”,等范畴。《格致余论·养老论》谓:“人生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头昏目眩,腿弱耳聋,健忘眩晕,但是老境,无不有此。”明·高濂《遵生八笺》日:“殊不知上寿之人,血气已衰,精神已散,至于视听聪明不及,手足举动肢体不随,心志沉昏,头目眩晕,气血妄行,则宿疾时发。”说明高龄之人,气血衰少,脑失所养,而会出现头昏目眩、耳鸣等症。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有13.6%的老人都患有脑血管疾病,而且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都非常高,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不仅如此,随着年轻人抽烟、酗酒、高盐、高糖、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增多,致使35岁以下人群中亦有脑血管疾病的隐患。日本科学家提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概念,其病理基础就是脑动脉硬化,80%的老年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这种现象。慢性脑供血不足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脑白质脱髓鞘、TIA、脑梗死、血管性痴呆,甚至出血性脑血管病等。它是致残性、致死性脑血管病的后备军。据研究表明针刺人迎穴与风池穴均能够使扩张血管,从而促使流速的增加,使脑血流灌注增加,改善脑的缺血状态,延缓腑部神经的破坏速度,保护脑细胞,并有效的增加了脑部的供血,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两穴的症状积分比较,较少涉及客观检查数据的比较,本课题旨在通过人迎穴、风池穴对脑血管供血即刻效应的对比来为临床择优选穴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与内容一、一般资料(一)病例选择标准1.诊断标准目前普遍认为脑供血不足(CCCI)的诊断标准是:①头晕、头痛、头重等自觉症状;②有支持脑动脉硬化的症状和体征,如伴有高血压病、眼底动脉硬化改变或可闻及脑灌注动脉的血管杂音;③没有大脑的局灶损害体征;④CT/MRI无血管性器质性脑改变;⑤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上述自觉症状;⑥原则上年龄大于60岁(可以放宽到45岁以上);⑦相关脑循环检查确认脑血流低下;⑧TCD提示脑灌注动脉有闭塞或狭窄改变。2.纳入标准(1)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2)经TCD证实(3)患者知情同意。3.排除标准感冒、前庭神经元炎、美尼尔氏病、颅内感染性疾病、头面五官疾病、神经衰弱、贫血等非脑供血不足患者。4.脱落标准针刺期间出现晕针者。(二)一般情况本研究共观察病例62例,所有病例均来省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其中脱落病例2例,1例因针刺过程中出现晕针,1例在针刺前突然出现心前区不适感并服用硝酸甘油,实际纳入病例60例。1.人迎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人者64岁,最小者45岁,其中45—50岁4例,50—55岁6例,55-60岁8例,60-65岁12例,平均年龄56.8岁。病程最长者46个月,最短者8个月,平均病程23.5个月。2.风池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46岁,其中45—50岁4例,50—55岁7例,55—60岁8例,60-65岁11例,平均年龄56.7岁。病程最长者60个月,最短者6个月,平均病程24.4个月。二、研究方法(一)分组本课题对病人采取分组法,对于前后循环不足的患者都采取风池、人迎穴的针刺,为减少误差,本课题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方法,为避免不同穴组的前后顺序不同而造成的误差,根据患者就珍的顺序随机决定取穴组的顺序。(二)取穴及操作方法1.穴位定位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腧穴学》第六版中人迎穴及风池穴的定位:人迎,仰靠或仰卧。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后缘,颈总动脉搏动处。风池,正坐俯伏或俯卧。在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2.操作方法(1)针刺法人迎组:令患者仰坐,常规消毒后,用0.30号40mm毫针针刺双侧人迎穴,用左手食指或拇指将颈总动脉轻轻推向内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进针,进针25-35mm,得气后留针20分钟。风池组:令患者坐位,常规消毒后,用O.30号40mm毫针针刺双侧风池穴,针尖对准鼻尖方向,进针深度约30-40mm,针感扩散至整个枕部及枕下部,得气后,留针20分钟。(2)仪器与测量方法采用瑞尔特公司生产的全数字化彩色经颅多普勒全数字式,单通道双深度探测双超声探头,频率2MHz。受捡者分别平卧位和坐位,显示脑内血管的彩色血流信号,调整声束与血管夹角,将其控制在45。以内,观察脑血管的血流频谱。利用仪器回放功能选择较标准的多普勒频谱,分别测量大脑中动脉、推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测量三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三)观察指标观察针前、针后即刻的大脑中动脉、基底及椎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其中大脑中动脉主要反映颈内动脉的供血情况,体现前循环供血的整体状况,基底动脉及椎动脉体现整个后循环的供血情况。(四)观察步骤患者静卧休息30分钟后行TCD检查,记录观察数据一针刺人迎或风池,得气后留针20分钟一起针即刻再行TCD检查,记录观察数据。三、统计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全部用x±s表示。正态资料组内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彩色经颅多普勒分别观察针刺双侧人迎、风池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血流参数的影响,以明确人迎穴、风池穴在调节作用上的差异性。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结果表明:1.针刺双侧风池、人迎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及双侧推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针刺前血流速度比较均有差异(P<O.05);2.针刺人迎后,双侧大脑中动脉与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比较具有差异(P<0.05),且大脑中动脉的血流改善优于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3.针刺风池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与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无有差异(P>0.05)4.针刺两穴后,风池组与人迎组对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变均具有差异(P<O.05),且风池组优于人迎组。结论人迎穴与风池穴都是临床治疗脑供血不足的常用腧穴,两穴对于脑部供血都具有调节作用,为临床治疗脑供血不足及相关疾病时择优选穴提供客观指导。根据课题结果可以说明不论是足阳明经穴人迎还是足少阳胆经穴风池,都能够改善供、改善血液流动速度,都有利于保证微循环的正常运行,维持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平衡,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人迎穴治疗脑供血不足虽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人迎穴位于颈动脉窦附近,针刺具有危险性,且对脑血管供血的改善作用次于风池;风池穴对于脑供血的改善作用优于人迎穴,而且便于操作,危险性较小,所以在临床中对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应采取风池穴进行治疗,而人迎穴可能适合于神经调节障碍的疾病。这一结果符合经典理论中“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腧穴特异性论点。这样就为临床择优简便选穴、提高疗效提供了客观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