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CO环境下转Bt水稻的氮素代谢生理及其抗虫性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acktz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转Bt水稻的推广和应用被认为可从根本上减轻其靶标鳞翅目害虫的发生和危害;但相应的也会影响其非靶标害虫(如褐飞虱)的取食等新问题。有研究表明,转Bt水稻外源Bt基因的导入会改变其氮素代谢生理.对转Bt水稻而言,氮素既是核酸、蛋白质等生命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Bt毒素的主要构成物质。因此,通过土壤氮肥的优化管理将有望提高转Bt水稻氨基酸合成和氮素代谢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及其有效表达(包括Bt蛋白).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研究还很薄弱。另一方面,大气CO2浓度急剧升高已成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大气CO2浓度升高有利于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和生产力,进而影响植物光合产物的分配,如导致植物次生抗虫物质组成和含量变化等。现已证实,高CO2环境下转Bt水稻毒素表达量降低。可见,高CO2环境下,转Bt水稻氮素营养及其抗虫性都将发生改变,而明确这种变化的内在机制必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转Bt水稻的抗虫效果,进而服务于转Bt水稻的生态可持续利用.
   由此,本文以转Bt基因抗虫水稻克螟稻(KMD)及其对照亲本秀水11(XSD),二化螟和褐飞虱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箱(Closed-dynamic CO2 chamber; CDCC)试验和大田开顶式气室( Open-top chamber; OTC) CO2控制试验,系统研究了高CO2环境下转Bt水稻的生理指标(尤其是氮素代谢)变化,及其对转Bt水稻靶标和非靶标害虫的影响,以期进一步研讨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环境下转Bt水稻对靶标和非靶标害虫的抗虫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开顶式气室研究了CO2浓度倍增(750 vs.375μl/L)对取食转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秀水11的二化螟Chilo suppreddalis幼虫体内代谢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影响,以期明确该类害虫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及转Bt水稻的生理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AChE受CO2浓度水平影响显著。与对照CO2处理相比,高CO2条件下该酶活力显著降低;(2)高CO2水平及水稻中Bt毒素蛋白的存在均会导致二化螟幼虫体内POD活力显著降低,SOD初期活力显著升高,但不能维持较长时间,CAT活力表现为先升后降的特点.(3)当受到水稻品种、CO2浓度水平和取食时间的综合影响时,以上代谢酶和保护酶活力会发生显著变化.短时间内二化螟幼虫可通过体内以上生理代谢调节减缓受CO2浓度升高和水稻中Bt毒素蛋白的不利影响,但长时间环境胁迫下这种应对不利环境的响应机制将会失去作用,最终导致种群适合度的降低。
   2、通过开顶式气室研究了CO2浓度倍增(750vs.375μl/L)对取食转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秀水11的褐飞虱成虫体内代谢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以及对褐飞虱体内酵母类共生菌大小和数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高CO2浓度仅显著降低取食秀水11的褐飞虱体内的AChE活力。对取食克螟稻的褐飞虱高CO2浓度导致POD和SOD活力显著升高,CAT活力显著降低。而对取食秀水11的褐飞虱高CO2浓度会导致CAT活力显著升高,POD活力显著降低。(2)与对照秀水11比,取食克螟稻会显著降低正常CO2浓度下POD和SOD的活力,但在高CO2浓度下仅会引起SOD活力的显著升高。(3)高CO2浓度显著降低每头/每毫克褐飞虱雌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大小,仅显著降低取食克螟稻的雄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大小。性别不同,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长度和宽度有显著差异。高CO2浓度影响褐飞虱的生理代谢,继而会对褐飞虱与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共生关系产生显著影响。
   3、通过密闭式CO2气室试验研究了转Bt水稻克螟稻及其对照亲本“秀水11”的氮素代谢特征对土壤氮素水平(5、20、40mgN/L)和CO2浓度倍增(750μl/Lvs375μl/L)的生理生态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苗期Bt水稻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硝态氮含量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下降。(2)水稻苗期时,CO2浓度显著影响蛋白质、硝态氮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力。(3)苗期水稻在中等氮素浓度水平下,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最低,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最高,对CO2变化反应敏感。GS只在中等氮素水平下受CO2浓度影响显著,高二氧化碳浓度下活性增大。(4)中等浓度氮素水平下,SOD活性最高,GS活性最高,游离氨基酸含量最低,POD和SOD在CO2胁迫下活性没有增大。
   4、通过OTC试验研究了60及120天转Bt水稻克螟稻(KMD)及其对照亲本秀水11(XSD)在两个CO2浓度(750μl/Lvs.375μl/L)处理下的生长情况和生理生化变化。结果发现,(1)CO2浓度升高会引起植株含水量降低,叶绿素a和c含量普遍降低,叶绿素b的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普遍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初期变化不显著,后期显著降低.(2)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还受到水稻品种的显著影响,但品种对叶绿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不大。(3)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随着水稻生长时间增长而显著提高,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随着水稻生长时间增长而降低,叶绿素a/b的数值在对照CO2浓度下降低,高CO2浓度下增加.
其他文献
我国西南地区处于地震带上,地震灾害多发;并且该地区降雨量较大,年降雨时间较长,因此研究降雨-地震共同作用下边坡稳定性非常必要。本文选取了某一级公路位于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鲹鱼河镇滴水岩村附近斜坡中部的K342+080~K342+280边坡为工程背景,基于Midas-GTS软件在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地震加速度、以及不同降雨强度-地震加速度组合工况下建立三维模型,研究边坡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地震加速度以及降雨
近年来,我国路侧事故的绝对数量逐年增长,且呈现碰撞角度大、碰撞速度高、事故原因复杂的趋势,而我国在护栏设计研究中对碰撞角度参数的取值仍沿用20°的参考值。目前,国内外对碰撞角度在20°及以下事故的研究偏多,且多限于分析碰撞后车辆的损坏程度,而对车辆碰撞角度超过20°(大角度)时护栏起到防护作用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针对车辆大角度碰撞情况下道路护栏的防护性能进行的研究,对道路交通安全以及道路安全设施
学位
一级公路隧道出口与平面交叉的间距的大小不仅直接制约着隧道与平面交叉位置的选择,还对行车安全、行车效率等都存在着影响。近年来,随着山区一级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由于具有集散性质的一级公路可设置平面交叉,就导致隧道出口后出现平面交叉的路段不断增多,由于一级公路与其他等级公路驾驶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别,相关公路规范中并未对此间距进行要求,所以设计人员多以停车视距作为控制指标,来确定最小间距的数值,就导致了间距
学位
轮胎-路面耦合摩擦力的不足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道路工程领域与车辆工程领域的学者分别从路表宏、微观纹理构造和轮胎胎面橡胶构造角度进行大量抗滑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轮胎-路面耦合摩擦力与路表纹理、荷载以及车辆的速度、滑移率等参数密切相关。鉴于当前路面摩擦系数试验设备不能实时控制各相关参数的现状,因此本文在国内外路面抗滑性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自主研发调试了轮胎-路面动态摩擦
学位
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频发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水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为预防和治疗病害的发生,多种抗生素类渔药在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严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抗生素作为“假”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浓度范围从ng/L到μg/L。抗生素在水环境中可通过吸附、水解、光解和微生物降解等一系列生物或非生物过程在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光解是抗生素在自然水环境中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生产、家庭生活等产生的污水也越来越多,水体重金属污染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汞污染和镉污染,都是比较常见重金属污染。这两种金属一旦进入水体,必然会给生态环境以及人类自身健康安全带来强大的隐患。  如今,处理废水重金属污染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方法也愈加成熟。吸附法由于其效率高、操作简捷等特点,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多。而粉煤灰与生物炭都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的特点
学位
渤海湾西岸处于河口与滨海潮间带交互影响地带,是多种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及海陆物质交换与能量循环的重要场所。硅藻作为河口和滨海潮间带典型物种,具有硅质壳体,易于保存,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是研究环境的良好指标。本研究在渤海湾西部近岸海域126个站位,大神堂海滩、永定新河、海河、大沽排污河和独流减河5个河口站位,以及海河和独流减河16个河流站位共采集14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鉴定和分析了
学位
近年来,随着浅层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其储量逐渐下降,甚至枯竭,我国越来越多的煤矿进入了深部开采区。开采越深,煤层底板所承受的水压越大,所遇的水文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底板突水危险性越大。为保证安全生产,我国率先将水平定向钻孔技术和高压注浆应用于煤层与下伏岩溶地层之间断层、裂隙、陷落柱等突水通道的探测与封堵。定向钻孔技术主要应用于石油和页岩气开采,成本极高。以邢东矿为例,一个水平定向钻孔成本在5000万
纤维素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以植物秸秆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由于具有储量巨大、可以再生等特点,是生物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降低利用生物能源的成本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只有充分了解纤维素合成机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目前已经有许多与纤维素合成相关的基因被报导,就本实验的研究材料拟南芥而言,有10个与纤维素合成有关的纤维素合酶基因(AtCesA1-10),目前普遍认为AtCesA1、AtCesA3和A
学位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大分子和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石油价格高涨和能源危机为生物质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将数量巨大的生物质转化为新型生物能源以及化工产品是未来发展方向,所以探明纤维素合酶基因的功能有其科学重要性。  1. AtCesA6的T-DNA突变体鉴定及特性分析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ABRC(Arabidopsis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