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分别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和常规新生儿护理,比较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三个月内情况,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最佳护理模式。方法:选取一家省级三甲儿童医院2017年3月~2017年9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72例,按住院号单双号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患儿入院时均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和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新生儿护理;观察组患儿达到FIC入组标准并得到患儿家长允许后由NICU监护区转入NICU的家庭参与式病房实施FIC,在护士床旁指导下,家长24h陪护患儿并承担患儿所有非医学性常规生活护理直至出院。所有患儿家长分别在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父母紧张焦虑评分量表(PSS)评分,收集整理两组VLBWPI住院期间生长发育情况、母乳喂养、出院后三个月体重增长、再入院情况及患儿家长PSS评分等数据,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收集两组各35例患儿及家长完整资料,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2.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的体重增长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体重增长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体重增长速度(X=19.8)高于对照组(X=17.7)。对两组患儿住院期间是否喂养不耐受的构成比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患儿8例(占22.9%),对照组喂养不耐受患儿16例(占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儿出院时母乳喂养情况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母乳喂养率及纯母乳喂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100%)高于对照组的母乳喂养率(62.9%),观察组的纯母乳喂养率(94.3%)高于对照组的纯母乳喂养率(51.4%)。3.对入院时两组患儿家长PSS评分进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对出院时两组患儿家长PSS评分进行比较,两组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家长PSS评分低于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儿家长入院时和出院时PSS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t=11.2(P<0.001),对照组t=5.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出院时两组患儿家长的P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SS评分。进一步分析两组患儿家长PSS评分降低程度,通过出院时两组患儿家长PSS评分相较于入院时PSS评分的减少量,对两组计算出的差值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t=7.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出院时与入院时PSS评分的差值不同,且观察组父母PSS评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4.对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出院时、出院后一个月、出院后两个月和出院后三个月四个时间点的体重进行描述,两组患儿随着时间的变化,体重都在不断增长。通过对两组患儿四个时间点的体重变化情况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个时间点的患儿体重均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别与随访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组间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的体重均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体重均值的增长趋势明显大于对照组患儿体重增长趋势。对资料采用正交多项式进行趋势分析,同样表明观察组患儿体重增长趋势大于对照组患儿的体重增长趋势。对两组患儿出院三个月内是否再入院的构成比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再入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结论:1.FIC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住院期间生长发育结局,提高母乳喂养率;2.FIC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家长住院期间的紧张焦虑情绪;3.FIC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院后三个月内的体重增长速度,降低再入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