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本研究主要想通过动物实验,对大鼠阵发性房颤,观测针灸内关穴预处理的效用,检测指标通过监测大鼠的心电图,计算大鼠房颤的持续时间、P波离散度,实验七天后取材,取大鼠的心房肌组织,电镜下观测各组大鼠心房肌超微结构的异同。通过以上指标来检测针刺预处理内关穴对大鼠阵发性房颤治疗的有效性。方法:(1)实验器材、实验对象、实验药物准备;(2)分组:将实验健康雄性大鼠称重后随机分为四组,即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每组10只大鼠;(3)动物模型的建立:实验每日大鼠麻醉后采用氯化钙-乙酰胆碱混合溶液(Ach66μg、Cacl210mg,新鲜配置),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给药后大鼠阵发性房颤模型建立;(4)实验方法:空白组大鼠每日麻醉后尾静脉注射 1ml生理盐水,模型组大鼠麻醉后注射新鲜配置的氯化钙-乙酰胆碱溶液,针刺组大鼠麻醉后针刺内关穴留针30分钟并行针10分钟,30分钟后注射造模药物,药物组每日给大鼠灌胃胺碘酮溶液(4.5mg/kgd),bid,麻醉后尾静脉注射造模药物。如此实验为期一周,第八天取材比较各组指标;(5)熟悉并掌握大鼠心房肌取材方法;(6)记录并统计各组大鼠房颤持续时间,计算各组大鼠的P波离散度,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各组差异并比较,得出实验结果;(7)实验过程中准确记录大鼠的死亡率,并且及时分析大鼠的死亡原因。结果:(1)各个实验组注射乙酰胆碱-氯化钙混合溶液后均能成功的造成阵发性房颤的模型,在尾静脉成功注射造模药物后1-2s就可出现P波消失,小f波出现的房颤波形,房颤持续时间为7s-20s不等。(2)房颤模型组的大鼠注射造模药物后的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其相关的心电图的P波宽度与P波离散度的数值与正常组的大鼠相比较后,得出结果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3)实验进行至第7天后,针刺治疗的预处理组和药物治疗组大鼠出现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均变短,其结果和模型组大鼠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各组的大鼠被注射了造模药物的第7天后,预处理的针刺组和使用可达龙药物组大鼠的阵发性的房颤心电图的P波离散度具体数值和P波宽度的具体数值均缩短,与房颤模型组的大鼠比较之后有明显的差异(P<0.01)。(5)各组大鼠的心房肌组织在电镜下可见房颤的模型组大鼠的心肌纤维排列顺序紊乱,肌丝肌节的长短不均,肌丝的结构十分糢糊;线粒体明显的肿胀、并伴有嵴融合;肌细胞的核膜严重皱缩,并且核形十分不规则,肌节肌丝纤维的异常兴奋与收缩而且伴局灶性融合;明显可见闰盘的断裂或闰盘融合。然而预处理的针刺组和可达龙药物治疗组的大鼠的心肌细胞仅可见轻微的间质性水肿,偶而可见心肌的纤维排次序有欠规则,其病理学的表现为预处理的针刺组和可达龙药物治疗组均明显的优于AF模型组。结论:(1)针刺组和可达龙药物组对于阵发性房颤大鼠的P波离散度数值作用相当,说明针刺预处理内关穴治疗大鼠阵发性房颤作用有效。(2)电镜观察心房肌超微结构表明,针刺组与药物组均优于房颤模型组,针刺内关穴改善大鼠房颤的结构重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