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四川地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见证型证候信息进行分析,探索该病的中医证候特征,为其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课题组前期采用横断面调查法,运用CRF量表对四川地区8家临床单位的126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本研究基于上述基础,对前期专家辨证的前16位证型的1064例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1)基于因子分析的106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候研究共得到26个因子,结合专业知识及专家讨论后最终认为,合并为8个因子组合较符合临床,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瘀血阻滞、阳虚、无证可辨。(2)基于聚类分析的106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候研究,经K-means聚类分析4-12类后,结合专业知识及专家讨论,最终定为8类最为符合临床,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阳虚夹血瘀。(3)基于聚类分析的证型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①聚类证型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HBsAg、HBeAg、HBcAb阳性者,多见于脾胃湿热(133例)、肝脾湿热型(71例)、肝胆湿热(70例),占25.75%:HBsAg、HBeAb、HBcAb阳性者,脾胃湿热(105例)、肝胆湿热(68例)、肝脾湿热(53例),占21.24%。②聚类证型中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湿热夹肝肾阴虚等证型HBV-DNA升高例数最多;湿热夹肝肾阴虚、肝郁脾虚、阳虚夹血瘀证HBV-DNA载量最高,且阳虚夹血瘀、肝郁化热、肝郁脾虚、湿热夹肝肾阴虚证较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证HBV-DNA载量明显升高(P<0.01)。③聚类证型中湿热夹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证ALT、AST值明显高于其他证型(ALT>5×ULN、AST>3×ULN);且此两证型与肝郁化热、肝脾湿热、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证相比明显升高(P<0.01)。④聚类证型中湿热夹肝肾阴虚、阳虚夹血瘀、脾虚湿困证TBIL、DBIL、 IBIL值升高最明显。湿热夹肝肾阴虚与阳虚夹肝肾阴虚、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肝脾湿热、肝郁化热证比较明显升高(P<0.01)。⑤聚类证型中肝脾湿热、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证CHE指标下降最明显,肝郁化热、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肝脾湿热、脾虚湿困证较湿热夹肝肾阴虚证明显下降(P<0.05):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证相比明显下降(P<0.05)。⑥TP、ALB值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各证型GGT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脾胃湿热、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瘀血阻滞、阳虚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证型,提示该病的病机与湿热、肝郁、脾虚、瘀血、阳虚、阴虚等相关。(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阳虚夹血瘀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证型,其病机与因子分析及专家辨证基本一致,较为符合临床实际。(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证的病毒复制最活跃、HBV-DNA升高的例数最多,提示湿热因素与HBV-DNA病毒复制活跃相关。湿热夹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证ALT、AST值升高明显(ALT>5×ULN、AST>3×ULN);湿热夹肝肾阴虚、阳虚夹血瘀、脾虚湿困证TBIL、DBIL、IBIL值升高最明显,提示复合证型中肝功能损伤明显,可能与湿热、正虚、血瘀、湿阻等多种病机同时存在、相互影响有关。同时,肝脾湿热、肝胆湿热、脾胃湿热三个证型中CHE下降最明显,提示湿热与肝实质细胞损害相关。(4)研究表明,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可应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的分析,为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但其结果仍需与临床实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