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讨奶牛卵泡发育特征,结合相应的特征对现有的活体采卵(OPU)体系进行优化,探讨高效活体采卵体外生产胚胎的方法和淘汰奶牛用于活体采卵的可行性,从而发掘遗传性能优秀的淘汰奶牛的繁殖潜力。试验的第一部分对四头奶牛两个发情周期每天卵巢上的卵泡发育进行了监测,试验分为两组分别由2头经产奶牛和2头育成奶牛组成。结果表明:经产母牛的发情周期明显长于育成母牛(24.5d vs 21.0d,P<0.05),经产母牛(25.0d,24.0d)和青年育成奶牛(21.0d,21.0d)个体间的发情周期差异不显著;经产奶牛和育成牛卵巢上的小卵泡(≤4mm)和中等卵泡(5~7mm)的数量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加,分别平均在发情后第20天和第17天达到最多,而后急剧下降直到发情排卵,小卵泡和中卵泡的数量随着大卵泡(≥8mm)的出现而减少,大卵泡的退化而增多。本实验通过B超打印机将不同时期黄体和卵泡的影像记录下来(参见图片说明)。试验的第二部分针对6头3~6岁只有子宫繁殖障碍的淘汰奶牛进行了活体采卵72头次,得到5.6±2.4个卵子每头次。试验还对影响活体采卵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考察。试验结果发现:添加5IU/mL浓度肝素钠的冲卵液得到的卵子回收率显著低于10 IU/mL和15 IU/mL浓度的冲卵液(41%vs 51%,53%,P<0.05);而在后期的体外培养中,卵裂率和囊胚率显著高于10 IU/mL和15 IU/mL浓度的冲卵液所获得的卵母细胞(32%vs 10%,0%,P<0.05);60滴/分钟的流速得到的卵子回收率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流速,而得到了卵子培养效果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流速(35%vs 49%,53%,P<0.05);100滴/分钟和150滴/分钟的流速虽然得到高的回收率,但所得卵子的可用率和卵裂率都显著低于60滴/分(33%vs 73%,84%,P<0.01);大卵泡和中卵泡的卵子回收率显著高于小卵泡卵子的回收率(77%,64%vs 30%,P<0.01),后期培养的卵裂率却显著低于小卵泡和中卵泡的卵子(39%,73%vs 81%,P<0.01);1500IU的PMSG和150IU的FSH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卵子的回收率和可用卵子数;每周一次的活体采卵平均每头次的回收数量显著高于每周两次(8.0±2.0 vs 5.3±3.1,P<0.05),但对后期体外培养的卵裂率无显著影响(84%vs 77%,P>0.05);蒋氏双通采卵针,COOK公司的双通采卵针和富士平公司的单通采卵针三种不同采卵针类型采卵得到的回收率(48%,51%vs 45%,P>0.05)和后期卵裂率(78%,81%vs 80%,P>0.05)效果差异都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