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知青作家群一直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乡土题材文学作品,无疑是他们主要的创作业绩。但是新时期他们对城市的感受以及独特的创作视角同样值得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知青作家群一直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乡土题材文学作品,无疑是他们主要的创作业绩。但是新时期他们对城市的感受以及独特的创作视角同样值得我们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展示知青作家和城市的双向建构过程,来分析他们对城市的态度从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的情感演变以及由知青经历和乡土情结为“主料”的他们独特的城市感受。由于知青经历的沉重,他们的城市感受总有一种重获自由、试图忘掉过去的“新生感”和理想破灭、凡俗困扰的“烦恼感”。又由于浓郁的乡土情结,使他们的城市感受又患上了一种“都市的怀乡病”,对城市具有了一种“陌生感”。90年代以后,面对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都市生活,知青作家群的文化心态和艺术视域发生了分化。他们对城市文化之根的寻找,以及对知青在商业社会中沉浮的关注和对中年知青都市情欲挣扎的描绘,成为他们较为集中和重要的城市审视图景,另外由于他们较为牢固的社会精英意识,对都市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反思和守望,也成为他们高蹈的时代话语和艺术标志。本文试图追溯他们这种城市视角的生发过程和历史意义,试图从整个时代和文化格局中解析他们这种城市视角的心理结构和深层意韵,从而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来展示和分析城市和知青作家的这种独特的双向建构关系。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李德裕总是因其政治上的经历以及“牛李党争”的问题引起史学界的注意,而他丰富的诗文创作,特别是赋的创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不免为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本文尝试
长期以来,城中村社区的治理秉承"乡政村治"的规则,不过这种"村治"呈现出与社区集体经济高度粘合的特征,但是在"撤制"后,城中村被纳入城市范围,城中村治理呈现"双轨政治"的特
黄仲则(1749-1783)是清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虽体弱多病,仅三十五岁即去世,但才华横溢,于诗、词、文、书法、篆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其《两当轩集》中共收录词作216首,统
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女性是有生命而无历史的,女性一直是依附于男性的,是缺席的。上个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古老中国的桎梏,“人的解放”、“女性的解放”的口号的
文章在宁夏泾源县回族冶家村和青海互助县土族小庄村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不同之处,并探讨差异形成的原因,得出以下
关于六朝诗歌发展趋势,学界一般以“绮靡”来说明。这一说法有其道理。中国诗歌从建安开始走向自觉,这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们越来越注重排比、对偶、声律、词采等形式
本论文试图以时间为纵轴,通过对从新文化以来开始到现在的围绕林译小说所展开的叙述话语的梳理,来展现这些话语建构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机制或者说是时代精神。在时人普遍认为
<正>2009年4月18—19日,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承办的"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城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是高校研究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其实效性有待增强。本文主要从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和教学主体的教师两方面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对课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中国部分农业人口城市化,由此引起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变化,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小说叙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现象——书写农民工,它记录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