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小脑静脉系统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应用基础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小脑位于颅后窝,其静脉网络由浅静脉、深静脉、深髓静脉(包含齿状核静脉网络)构成。通畅的小脑静脉回流对于保障小脑功能完整具有极大的意义。随着颅后窝微创手术的开展、小脑血管性疾病研究的深入,对小脑静脉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是基于MRI,利用组织之间磁敏感差异,以去氧血红蛋白为内源性造影剂的加权成像技术。该技术具有无创性、无造影剂等优势,且对静脉显影效果佳。
  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SWI技术显影小脑微结构及微静脉,构建小脑形态及静脉网络数据库,探索活体小脑形态学规律、小脑静脉规律以及静脉回流规律,为小脑静脉相关疾病诊治和颅后窝微创手术入路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选择60名(120侧)健康志愿者(男30名,女30名)行3.0T核磁扫描,获取常规序列横断层、矢状断层图像及SWI图像数据。在Extended MR workspace2.6.3.4图像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以最小密度投影重建SWI原始图像(层厚=20mm,层间距=-19mm)。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直径测量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结果:
  一、小脑及其静脉
  1.小脑解剖结构
  1.1小脑MRI数据:MRI-T1可清晰显示小脑微结构,用Larsell标记:小脑蚓部(Ⅰ~Ⅹ),小脑半球(H2~H9)。
  1.2小脑SWI、mIP数据: SWI不仅能显影小脑形态,还能清晰显影小脑静脉网络。mIP图像可观察静脉与小脑形态的位置关系。SWI可观察到小脑叶片之间的静脉,以原裂、水平裂、后外侧裂最为显著。
  1.2.1小脑原裂静脉:起自原裂深处,收集原裂两侧小脑皮质及浅髓静脉,主干沿原裂向中线汇聚,其中有多处交通支与小脑上前、后静脉吻合,注入直窦,主干内径:1.21±0.15mm。
  1.2.2小脑水平裂静脉:起自水平裂深处,收集水平裂两侧小脑皮质及浅髓静脉,主干沿水平裂向中线汇聚,其中有多处交通支与小脑半球浅静脉吻合,注入岩上窦或直窦,主干内径:1.80±0.20mm。
  1.2.3小脑后外侧裂静脉:起自小脑后外侧裂深处,收集后外侧裂两侧小脑皮质及浅髓静脉,主干沿后外侧裂向中线汇聚,其中有多处交通支与小脑下前、后静脉吻合,主干内径:1.42±0.11mm。
  2.小脑静脉网络
  2.1小脑浅静脉:可分为蚓部、小脑半球两部分。
  2.1.1小脑蚓部浅静脉:
  上蚓静脉:收集前髓帆、小脑上脚、丘系三角、小舌、中央小叶及中央小叶翼等处的小静脉,汇入大脑大静脉,内径:1.21±0.24mm,出现率:92.16%。
  山顶静脉:行于山顶表面,汇入直窦、横窦或者小脑下前静脉,内径:0.66±0.05mm,出现率:95%。
  山腹静脉:始自原裂,汇入直窦、横窦或者小脑下后静脉干,内径:0.76±0.03mm,出现率:100%。
  下蚓静脉:收集蚓结节、蚓锥体、蚓垂、小结、后髓帆以及小脑扁桃体等静脉,大部分汇入小脑下静脉,内径:1.40±0.27mm,出现率:99.02%。
  2.1.2小脑半球浅静脉:
  小脑上前静脉:起于小脑方形小叶前部,汇入水平裂静脉,内径:1.09±0.12mm,出现率:100%。
  小脑上后静脉:起于方形小叶后部表面静脉,于小脑幕内走行10~30mm,汇入横窦或者直窦,内径:0.88±0.13mm,出现率:70%。
  小脑下前静脉:起自二腹小叶间沟内侧,汇入直窦或者横窦,内径:1.34±0.15mm,出现率:100%。
  小脑下后静脉:起自二腹小叶间沟中间,大多汇入横窦,内径:1.11±0.09mm,出现率:92.5%。
  水平裂静脉:在二腹小叶和半月小叶外侧,前后两支汇合为干支,大多数汇入岩上窦,少数汇入岩下窦。内径:1.81±0.12mm,出现率:95.83%。
  2.2小脑深静脉:根据其走行位置,将其分为3组:小脑中脑裂组,小脑脑桥裂组,小脑延髓裂组。
  2.2.1小脑中脑裂组
  2.2.1.1内侧上组:由小脑上脚静脉和小脑上静脉组所构成。小脑上脚静脉,起自小脑上脚,行于小脑小舌表面外侧,续于小脑中脑裂静脉,汇入上蚓静脉或大脑大静脉,出现率:90%,内径:1.18±0.06mm。小脑上静脉组是由顶盖静脉、上蚓静脉、山顶静脉、中央静脉(引流上蚓以及小脑半球上面)等构成。
  2.2.1.2外侧上组:主要由脑桥三叉静脉构成。脑桥三叉静脉行于小脑上脚,经过三叉神经上方,与小脑中脑裂静脉形成岩上静脉,终于岩上窦。出现率:93.3%,内径:1.24±0.08mm。
  2.2.2小脑脑桥裂组
  2.2.2.1小脑脑桥裂静脉:常引流小脑岩部表面静脉。小脑脑桥裂静脉起自小脑上前静脉主干,经岩上静脉汇入岩上窦,出现率:95.83%,内径:1.81±0.12mm。
  2.2.2.2小脑中脚静脉:起于桥延沟静脉、延髓外侧静脉汇合而成,直接汇入岩上窦;或者与小脑脑桥裂静脉等其他静脉共同汇入,出现率:94.17%,内径:1.09±0.17mm。
  2.2.3小脑延髓裂组
  2.2.3.1小脑延髓裂静脉:起自小脑蚓部小舌的外侧,经过下髓帆,行于第四脑室外下方直至小脑脑桥角,汇入小脑下前静脉,出现率:83.33%,内径:0.79±0.10mm。
  2.2.3.2小脑下脚静脉:行于小脑下脚,起自髓质后外侧到第四脑室正中孔,汇入小脑延髓裂静脉,出现率:98.33%,内径:0.41±0.09mm。
  二、齿状核及其静脉
  1.齿状核:齿状核呈褶皱袋状,在3.0T SWI图像,呈低信号,齿状核清晰可见共56例(112侧),出现率:93.33%。齿状核长:16.64±0.20mm,宽:8.36±0.14mm,齿状核长轴夹角:26.80±4.53°。
  2.齿状核静脉
  齿状核的静脉分为内侧和外侧组。齿状核静脉外侧组:分为三部份:①前外部:齿状核内若干静脉属支通常汇合成一支粗大的核静脉,回流至岩上窦;②中外部,由多条小静脉引流,向外侧引流至水平裂静脉;③后外部:很多支极细小的静脉引流,部分汇入蚓静脉,大部分经小脑髓质静脉引流至小脑表面静脉。齿状核静脉内侧组:以齿状核门为界,分为两部分:①前内部:多由齿状核中央静脉、蚓旁静脉引流;②后内部:由蚓静脉引流众多属支,也存在蚓旁静脉与各属支汇入蚓静脉的案例。
  2.1齿状核中央静脉:主要引流齿状核前内侧,行于齿状核内侧与蚓旁静脉汇合形成,汇入蚓前静脉,出现率:92.5%,内径:0.54±0.14mm。
  2.2蚓旁静脉:多位于齿状核门汇入齿状核中央静脉,少数汇入蚓静脉,行于齿状核内侧,引流齿状核内侧中、后部,出现率:83.33%,内径:0.50±0.13mm。
  2.3核静脉:引流齿状核前部属支,行于齿状核前外侧,向外侧汇入岩上窦,出现率:100%,内径:0.71±0.12mm。
  2.4蚓静脉:包括上蚓静脉和下蚓静脉,主要引流齿状核后部静脉。大多可汇入1~3支齿状核属支,上蚓静脉出现率:95.00%,内径:1.21±0.24mm;下蚓静脉出现率:98.33%,内径:1.40±0.27mm。
  3.齿状核引流分型
  根据齿状核静脉的引流规律,将齿状核内侧的引流静脉分为前组和后组。前组由齿状核中央静脉引流为主,后组由蚓静脉引流为主。根据引流规律,分为:A型(前优势型,37.5%),B型(后优势型,32.14%)、C型(均衡型,30.36%)。
  结论:
  1.SWI能显示小脑微结构和小于100μm的小脑微静脉,构建小脑形态及静脉网络数据库;
  2.SWI可用于探索活体小脑形态学规律、小脑静脉形态规律以及静脉回流规律;
  3.小脑及其静脉规律可为小脑静脉相关疾病诊治和颅后窝微创手术入路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期刊
报纸
学位
学位
期刊
期刊
学位
学位
期刊
目的:  1.明确SLE患者CD4+T细胞mRNA甲基化修饰特征  2.分析SLE患者CD4+T细胞m5C修饰基因的特征  3.阐述SLE患者CD4+T细胞m5C修饰与基因功能的关联  方法:  1.通过RT-qPCR检测22例SLE患者和23例健康人外周血CD4+T细胞中4种甲基化修饰酶(METTL3、FTO、NSUN2和ALYREF)的表达量。对20例SLE患者(SA1、SA2、SM-M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