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逐渐进入消费时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不断被强化,消费行为和消费空间出现多样化,公共空间与消费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资本和意识形态不断对地方产生冲击,具有全球化特征的新消费空间在地方的植入已经成为趋势。 购物综合体是西方郊区化的产物,是新消费空间的典型代表,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强大的话语权。购物综合体在西方从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上百年的漫长时期,而在中国从出现到大量涌现不过是近三十年的事情,尤其集中在近十年。对于这种大规模的购物综合体建设热潮,我们需要更理性的思考。为此,本文借鉴列菲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以南京水游城购物综合体为实证,探讨新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剖析其背后多种社会力量的相互关系。本文在文献阅读和整理的基础上,构建了购物综合体的空间生产理论模型,并通过质性研究、和计量研究等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和修正。 购物综合体空间生产的理论模型由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性空间三个维度构成,其中,空间的实践又包括抽象空间的实践和日常生活空间的实践。整个空间生产过程体现了权利集团(包括政府、开发运营商等)自上而下的控制和活动者自下而上的反抗,本文更关注活动者在整个空间生产中的作用。水游城购物综合体活动者的空间实践目的包括传统消费、时间消费、旅游衍生活动、家庭活动和商务会谈等。水游城空间的表征主要通过建筑形态和色彩、文本、符号、人文活动等实现。水游城表征性空间是在活动者地方认同的基础上,加以空间想象的转译和日常生活节庆的催化形成的。表征性空间的建构过程反映了活动者对水游城空间的表征的同化和异化,也反映了日常生活对消费主义的反抗。水游城的空间生产在更大的层面反映了全球与地方的相互关系,水游城是全球与地方相互作用的媒介。 从规划设计角度来说,购物综合体开放式公共空间的营造有利于社会阶层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公共空间的补充。从城市文化保护来看,购物综合体不利于地方传统生活文化的延续,在利用购物综合体实现旧城更新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