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违规(Cheating)在我们的社会当中是一种常见的行为。违规是为了获取优势而违背既定规则的一种行为上的欺骗。虽然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对儿童违规行为的研究,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开始受到关注。有限的研究表明,儿童对违规的认知与态度与其违规行为并无直接联系。相反,一些重要的情境因素在决定违规行为是否发生时可能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其中,情境中他人的行为是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当儿童看到同伴成功或失败时,可能更多(或更少)做出违规行为,以此来追求成功或是避免失败。本研究正是立足于此,试图探讨有关他人成败的信息对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以期能够为更好地探索他人行为等情境因素对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打下基础。本研究以三岁和五岁幼儿为对象,采用了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研究领域经典的研究范式——抵制诱惑范式(Temptation Resistance Paradigm)对儿童的违规行为进行研究。实验者和儿童进行一项名为“猜数字”的任务,儿童需要猜对三次方能赢得奖励,并且在游戏过程中需要遵守“不能偷看”的规则。游戏期间实验者会借故离开房间一分钟。违规行为被操作性定义为:在实验者离开的一分钟内,儿童表现出的明显的偷看行为,由隐藏在房间角落的摄像头记录。研究一旨在考察有关他人成功与失败的信息是否对儿童的违规行为产生影响。选取240名来自杭州市区某幼儿园的三岁和五岁儿童参与实验。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三个条件:(1)他人成功条件,即在正式游戏开始前,提供儿童有关“大多数同伴在游戏中赢到奖励”的信息;(2)他人失败条件,即在正式游戏开始前,提供儿童有关“大多数同伴在游戏中未能赢到奖励”的信息;(3)基线控制条件,即儿童在游戏中未收到任何有关同伴是否赢到奖励的信息。结果表明,对于五岁儿童而言,存在性别和实验条件的交互作用,即五岁女孩在他人失败条件下,较基线控制条件做出了更多的违规行为。研究二(n=40)和研究三(n=40)旨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关他人失败的信息增加五岁女孩违规行为的可能因素。我们着重考察和比较了两种可能的因素:一是信念因素,即获知多数同伴失败,可能让儿童感知到要在游戏中获取成功具有较大难度,进而降低了他们的自信水平,或激发了他们回避失败的需要,从而导致其做出更多违规行为来获取成功;二是社会比较因素,即获知他人失败,可能激发儿童追求成功的需要,通过自身成功来显示自己或显示自己优于同伴。我们通过在研究二和研究三中分别引入两个新增的控制组对上述两种因素进行考察:(1)信念控制条件,在游戏开始前,直接告知儿童在这个游戏中成功赢到奖励难度很大;(2)社会比较控制条件,在游戏开始前,告知儿童只要猜对的次数比之前参加过游戏的某个同伴多(即猜对三次)就能赢得奖励。两个研究的参与者分别为来自同一个幼儿园的五岁儿童,均未参与过研究一。分别将这两个新增控制条件下儿童的违规行为与研究一中他人失败、基线控制两个条件中儿童的违规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二的结果表明,信念控制条件下儿童的违规行为模式与研究一中他人失败条件下的违规行为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三的结果表明,社会比较控制条件下儿童的违规行为模式与研究一中他人失败条件下的行为模式一致,即相较于基线控制条件,五岁女孩在社会比较控制条件中更倾向于做出违规行为。这些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有关同伴失败的信息导致五岁女孩做出更多的违规行为,可能与这些信息激发了儿童的社会比较需要有关,即通过违规获取成功进而显示自身的优势。综合三部分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有关他人成败的信息对五岁儿童的违规行为存在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得知大多数同伴均失败的情况下,较未收到上述信息的情况,五岁女孩的违规行为有明显增加。其中,有关他人失败的信息激发了儿童通过成功获取优势的需要,可能是解释这一效应的相关因素之一。本研究的结果为更好地探究影响儿童违规行为的情境性因素,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导儿童道德社会化提供一些有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