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粹,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意境是中国古诗词的最大魅力所在。意境在诗词的创作和鉴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作为诗歌的灵魂将诗人抽象的、不易把握的主观感情和思想加以形象化、具体化,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也正是它的抽象性使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成为翻译实践活动和研究中的一个难点。迄今为止国外几乎没有针对中诗英译的研究,然而得益于庞德所译的几首中诗和宾纳、翟理思、巴斯通等人所译的中诗英译本的广泛流传,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西方读者中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我国有相当多关于诗译的研究,其中部分论文专门讨论了意象的重现。这些研究中有不少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也有相当多的论文认为个别人的所有译文都优于别人,缺乏经过深入研究与思考之后的客观判断与学术精神。总的来说,根据诗歌翻译形式可简单分为几种流派,分别由许渊冲、宾纳、翁显良所代表的韵体、自由诗体及散体。每种翻译风格都有它的突出优势和某方面的不足,他们可互为补充来满足不同需求的读者,给读者以广阔的空间和角度来鉴赏中国古诗的诗意美。关于意境再现的论文较少,之前这方面的探索有从符号学或接受美学理论等角度来考虑的。目前来说,对理论探索和翻译实践均具有指导性的关于中国古诗英诗中意境再现的系统研究较少。所以对它的科学性研究将具有较大的意义:有益于进一步的研究并给译者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提供理论性的指导,激励其创造更多的优秀译作以供读者阅读欣赏。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大量的诗例进行描述翻译研究来发现一些实用的策略。本文围绕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意境的再现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在关于中国意境学说的文艺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意境的演变、定义和它与意象的比较进行了研究。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学的意境理论与西方文学的意象理论属于相同的范畴,具有类似的构成,都是将诗人瞬间的思想感情溶入诗行,用形象的、鲜明的、精确的对事物的描述来生动地体现主观的感受。其次本文将抽象的意境解构为“实境”和“虚境”,实与虚的关系类似于现象与本质,它们彼此相互依赖,不可割裂开来。在对意境解构的基础上本文又深入讨论了古诗英译实践中意境再现的问题,归纳出一些可用于具体工作的翻译原则。首先,译者必须准确完整地理解原文的意境;最为关键的是领会并传达原文的“虚境”即情感与思想;然后译者必须在保留原诗含蓄美和使译本具有可读性之间掌握一个合适的度。换句话说,为保留原文的诗意美要尽最大可能保留原文的实境因素来避免空洞直白,保持原文的模糊美感,给读者留出想象空间;然而这种模糊美感不能太过而使译文读者根本不知所云。再者,译者应尽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国古诗的语言精炼性:最后译作的措词与选句应该与整体的情感氛围相匹配。本文作者倾向于用自由诗体译诗,无需刻意追求押韵。因韵损义是不可取的,将影响整首诗的意境效果。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两个主要难点为:一是由中英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显著差异所引起的保留原文诗意美的困难;另一点是有文化相关因素的实境的处理问题。实境的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有时需加注释),替代,增译,反译等等。具体的翻译技巧很多,但采取何种方法,是以要完整地表达与原文最接近的虚境(情感、思想)而达到译文读者所获得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与原文读者最相近为原则的。根据上述分析研究,本文得出结论:意境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不可译的,只要译者准确理解原文意境,把握翻译中意境再现的一些原则,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是可以最大程度得到传递的。本论文主要采用了以观察、描述和解释为主要过程的描述翻译研究方法。该方法对原有的翻译研究进行了批评性的思考,要求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理论反思,而且也要有历史性的意识;注意力方面除了习惯性地要使其有理论意义而且也要注意文学词句本身。该方法主要应用于整篇论文的诗例研究部分。并在前两章讨论意境概念和解构的理论部分中少量使用了理论阐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