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的自我想象与生产——基于Y县失独人群的污名化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kong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名是一种带有消极和贬损意味的分类范畴,污名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传统的污名研究倾向于将污名认为是一种不为公众接受的“特质/差异”的结果。然而,因意识到自我的失独者有许多理由把自己理解为贬义的、被排斥或不受欢迎的人,互动关系中的个人既可以依据任意特征污名他人,同样也可以找到任意理由获得污名体验,这就使得孤立地讨论污名的“特质/差异”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研究突破。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在研究的视角上,本研究充分考虑到人作为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个体,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意识的行为主体,为此,本研究试图将污名视为一种互动关系,并据此认为污名化的实质是这种“关系”参与到人们的互动过程中的一种产物。  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考虑到失独人群的特殊遭遇本身包含着极其丰富的道德、情感、价值和文化等意涵,本研究认为,将失独人群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于污名理论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理论梳理以及对Y县31名失独父母的深入观察和走访,本研究主要对理解污名实质的影响因素、失独人群的污名化过程及失独人群的污名化特征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回应:  首先,对失独污名的理解至少应考虑到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群体中的被污名者对自身的污名身份和地位具有一致的认知,这种集体性意识会影响其对污名的认知和评价;第二,不同情境对被污名者社会身份的威胁程度取决于该因素在多大程度上使个体感知到自己可能会被贬抑或被歧视;第三,被污名者的个体性特征也会影响其对污名的感知和反应,尤其是个体对于污名的敏感性、社区归属感、群体认同感、个人的目标和动机等等都会影响他们对污名情境的认知和评价。因此,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失独人群的污名化更多表现为失独者对自我身份的污名认同,继而引发外在的污名事实。  其次,对于失独人群的污名化过程,研究认为失独人群的污名化主要取决于他们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是说,人们会依据失独人群的存在是否会造成威胁以及这种威胁的大小来决定是否承认对失独人群的污名化。因此,污名化的实质并非失独者自身的污名属性,而是对具有这种污名属性的失独者的污名,此其一;其二,污名的建构是个体与社会共谋的结果,即他人在对失独者赋以负向的身份意义的同时,失独者也在不断地进行消极的自我污名认同和自我污名想象;其三,特定场域特征、施加污名的不确定性以及高度同质性信息来源直接导致了失独人群的自我污名想象。  最后,相较于传统的污名逻辑,失独人群的污名化存在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从“公众污名”到“自我污名”的转向;二是从“建构污名”到“想象污名”的转变;三是从“内隐污名”到“外显污名”的转换;四是从个体污名到集体污名的转移。
其他文献
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努力
试验发现 ,新试剂 N-烯丙基 - N′- (对苯磺酸钠 )硫脲在氟化钠和 2 mol· L- 1 盐酸介质中与 Pd( )生成黄色配合物。在此条件下 ,能与 Pd( )共存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在常温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涌向城市。2010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传递出
在承袭家庭养老传统的中国社会,家庭是为老年人提供照顾的主要单位。家庭成员作为老年人的主要照顾者,承担着繁重的照顾责任。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家庭照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独树一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东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物质载体,在东方地平线上投下了磅礴而巨大的历史侧影。它映射出的美学精神
目前,对空气和废气中的硫化氢的测定采用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对车间环境空气中的硫化氢的测定采用GBZ/T160.33-2004硝酸银目视比色法。硝酸银目视比色法由于黄褐色硫化银胶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很多学者都在关注非营利组织的生存状态、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发展的策略。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以税费改革及其配套政策为分界点,出现了不同治理样态和困境。本文通过乡村治理组织、钉子户、强势家族、混混等力量在乡村社会中的展演逻辑分析以税费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