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湿热证产生的理论背景,结合现代医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遗传学发病机制的研究,探讨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湿热证患者病位证素特征、病性兼夹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性别的关系,结合实验,研究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湿热证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上的509、869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性证素湿、热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为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湿热证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收集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四诊信息资料和血液样本,通过证素辨证法对湿、热证素积分≥100判定为湿热证,筛选100例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证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湿热证组、非湿热证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1上的的509、869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应用酶联免疫试剂盒(ELISA)方法分析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中肝纤维化四项指标(LN. HPC-Ⅲ、COV-Ⅳ、HA)水平。结果:1.从早期乙肝肝硬化湿热证的病位兼夹证素分布中观察到:病位主要在肝、脾,其次为胆、胃、肾。2.从早期乙肝肝硬化湿热证病性兼夹分布特征中观察到:实证证素兼夹以气滞最为多见,其兼夹的证素等级分布特征中,Ⅰ级证素以阳亢、痰分布比例较高,Ⅱ级证素以热、湿、血瘀、气滞分布比例较高,Ⅲ级证素以湿、气滞分布比例较高;虚证证素兼夹以阴虚最为多见,其兼夹的证素等级分布特征中,Ⅰ级证素以血虚、阳虚分布比例较高,Ⅱ级证素以气虚、阴虚、阳虚分布比例较高,Ⅲ级证素以阴虚分布比例较高。3.从早期乙肝肝硬化湿热证兼夹的病性特征与性别的关系观察到:实性证素以气滞证素积分最高,虚性病性证素以阴虚证素积分最高;实性实性病性证素气滞、痰、阳亢、血瘀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性病性证素阴虚、气虚、血虚、阳虚的积分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从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TGF-β1-509基因多态性的观察到:湿热证组基因型频数为:CT>TT>CC,非湿热证组以CT、TT基因并见,CC基因型次之,湿热证与非湿热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509等位基因中,湿热证组、非湿热证组中等位基频率为:等位基因T>等位基因C,湿热证组与非湿热组中的等位基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从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TGF-β1-869基因多态性的观察到:湿热证组、非湿热组中基因型频率均为:CT>CC>TT,湿热证组与非湿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GF-β1-869等位基因中,湿热证组、非湿热证组中等位基因频率均为:等位基因C>等位基因T;湿热证组与非湿热证组间的等位基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从早期乙肝肝硬化病性证素湿、热证素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观察到:HPC-Ⅲ含量与湿证素积分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173,P<0.05),有统计学意义;HPC-Ⅲ含量与热证素积分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176,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湿热证患者主要病位在肝、脾,故早期从肝、脾病位论治乙型肝炎肝硬化湿热证患者具有重要意义。2.早期乙肝肝硬化湿热证中医病理特点以虚实夹杂为主,实性病理特点以气滞为主,随着病程发展,虚性病理特点凸出,以阴虚为主;实、虚性病理特点与男、女性别的不同无明显相关。3. TGF-β1-509、-869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早期乙肝肝硬化湿热证的遗传易感性无明显相关。4.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随着病性湿、热病理程度逐渐加重,血浆HPC-Ⅲ水平慢慢增加,病性湿、热在早期乙肝肝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