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炮制是我国独特的制药技术,饮片入药是中医用药的特色,由于饮片种类、规格众多,且不同地区加工炮制方法不统一,工艺技术水平差异较大,饮片质量难以保证,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目前我国所执行的中药饮片质量评价标准主要是《中国药典》与地方炮制规范。近年来,尽管饮片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在不断深入和提高,但仍存在着“各地各法”或“一药多法”等诸多问题,完善饮片标准,保障临床疗效迫在眉睫。本文利用现代科学仪器,分析对比中药炮制前后艾叶和五味子性状及化学成分的差异,建立能够突出饮片特色的质量评价标准,为完善四制艾叶和醋五味子的质量评价标准提供实验依据。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文献综述。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文献数据库,并查阅相关书籍,对艾叶和五味子的化学成分、炮制研究概况以及质量评价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四制艾叶和醋五味子在岭南地区应用广泛,四制艾叶多用于成方制剂中,但未被中国药典所收录,目前对四制艾叶的质量评价研究还未见报道。醋五味子被2020版《中国药典》所收录,但要求仅对其中五味子醇甲进行含量测定,质量标准不甚完善。二、四制艾叶的质量评价研究。从不同产地收集15批艾叶药材,参照《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所描述的四制艾叶的炮制方式,制成相应的四制艾叶,建立艾叶超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方法,并采用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对艾叶四制前后指纹图谱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研究四制前后艾叶指纹图谱的总体变化。在艾叶和四制艾叶的指纹图谱中共标定了 15个共有峰,通过对艾叶及四制艾叶的UPLC指纹图谱的比较和分析,发现两者在色谱峰数目上无明显差异,但一些峰的峰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8号峰(异绿原酸A),4号峰(隐绿原酸),9号峰(异绿原酸C),1号峰(新绿原酸)对区分艾叶和四制艾叶的贡献最大。采用UPLC法测定艾叶和四制艾叶中的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C、棕矢车菊素和异泽兰黄素的含量,揭示艾叶四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含量测定结果发现与艾叶相比较,四制后绿原酸和异绿原酸B的含量无明显变化,棕矢车菊素和异泽兰黄素含量下降;而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和异绿原酸C含量显著升高(P<0.01),平均升高率分别达到32.50%,66.83%和29.39%;异绿原酸A含量显著降低(P<0.01),平均降低率达51.25%。通过对艾叶四制前后药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等多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四制艾叶的质量评价方法。此外,还证实了四制艾叶炮制过程中存在着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但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与艾叶四制过后功效的改变是否具有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三、醋五味子的质量评价研究。收集不同产地的五味子药材20批,并参照2020版《中国药典》炮制标准制成相应的醋五味子,建立20批五味子和醋五味子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分析五味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五味子醋制前后的木脂素指纹图谱中共标定12个共有峰,有机酸指纹图谱中标定了4个共有峰。指纹图谱的分析结果显示,五味子炮制前后木脂素指纹图谱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五味子中木脂素类化学成分比较稳定,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五味子炮制后有机酸指纹图谱中5-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显著升高。采用UPLC测定20批五味子和醋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戈米辛D,戈米辛J,五味子醇乙,当归酰基戈米辛H,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丙素的含量,采用HPLC测定20批五味子和醋五味子中苹果酸,柠檬酸的含量,并比较了五味子醋蒸前后这12个指标成分的变化。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五味子在醋制后木脂素成分中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和五味子甲素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其他成分含量无显著变化。采用电子眼、电子舌技术,对20批五味子醋蒸前后的颜色、味道进行测定,分析了五味子和醋五味子外部性状的改变与内部化学成分含量的关联性。结果显示电子眼可以有效地区分五味子和醋五味子,a*<12.0,6*<8.0可作为快速鉴别醋五味子的参考值。电子舌也可以有效地区分五味子和醋五味子。五味子炮制前后在酸味、苦味回味和涩味回味这3种味道上存在显著差异。木脂素成分和有机酸成分与五味子和醋五味子味道存在相关性,可以通过电子舌技术测定五味子和醋五味子的味道来推测含量以便于快速有效的评估饮片质量。本实验主要从外部性状特征以及定性定量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和完善了醋五味子饮片的质量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