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05年7月到9月和2006年6月至10月在桂林市郊区朝阳乡岩前村避敌洞研究了黑髯墓蝠的食性、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和晚间出飞时间三方面生态学内容。在蝙蝠的潜在捕食区灯诱昆虫22个晚上共计5579个昆虫标本,分属于17个目(包括蛛形纲)。在这些昆虫中,鳞翅目占体积百分比的比例最大,为49.76%;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同翅目和半翅目的比例次之,分别为12.18%、9.99%、8.85%、6.77%和4.87%;其他各目都小于3.0%,蜻蜓目2.70%、膜翅目1.70%、毛翅目1.06%、脉翅目0.73%、革翅目0.57%、竹节虫目0.29%、蜚蠊目0.02%、等翅目0.01%、蜘蛛目0.01%、广翅目0.006%和螳螂目0.003%。从总体上来看,研究期间内以鳞翅目为主,但在8月份受直翅目、双翅目上升的影响,其比例明显下降;鞘翅目比例逐渐变少,而半翅目每月有逐渐上升的现象;直翅目在8月份的比例达到最大且波动很大;双翅目、同翅目基本与直翅目相似,波动较大;蜻蜓目的波动幅度较平缓。在研究期间,共收集344份黑髯墓蝠栖息地粪便样品。分析中发现黑髯墓蝠的食物种类主要包括鳞翅目65.67 %(体积百分比,下同)、鞘翅目1.67%、双翅目11.06%、直翅目0.26%、蜻蜓目1.05%、半翅目19.42%和膜翅目0.65%。对黑髯墓蝠性别的食性进行对比,发现黑髯墓蝠两种性别间各食物组成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差异不显著,即雌雄两性间食性不存在差异。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和半翅目在两性间差异不显著。在食物组成的月变化中,除了鳞翅目以外,鞘翅目、双翅目、蜻蜓目、膜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和脉翅目在各个月份中的体积百分比变化非常大。鞘翅目主要出现在6、7和8月份,9月份和10月份没有发现;双翅目在7月份出现的比例最大,8、9和10月份出现很少甚至没有;蜻蜓目只在6月份和7月份出现,而且所占比例很小;膜翅目在6月份到10月份虽然都出现,但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直翅目只在6月份发现,其他月份没有发现;半翅目在6月份的比例最大,但在随后的月份逐渐减少;脉翅目只在7月份发现,所占比例很小。在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中,两年的夏季的鞘翅目差异显著(P = 0.000 < 0.05);双翅目差异显著(P = 0.000 < 0.05);蜻蜓目差异不显著(P = 0.187 > 0.05)。膜翅目差异不显著(P = 0.936 > 0.05);直翅目差异显著(P = 0.000 < 0.05);半翅目差异不显著(P = 0.217 > 0.05)。两年的秋季(9月到10月)的双翅目差异显著(P = 0.000 < 0.05);半翅目差异显著(P = 0.000 < 0.05)。通过粪便分析结果与灯诱昆虫的对比,黑髯墓蝠倾向于捕食鳞翅目和半翅目的昆虫,其他昆虫种类出现在其食物中的比例较小,即从6月份到10月份,食物中昆虫种类月丰富度逐渐减少:5.63、4.21、2.65、2.01和1.12。在外部体型特征分析结果中,黑髯墓蝠属于中等小蝙蝠亚目种类,其平均体重为22.7±2.3 g (n = 71);前臂长为64.9±1.7mm(n = 71);头体长为72.6±3.3mm(n=71);耳长为13.0±1.3mm(n = 71);耳宽为10.5±0.8mm(n = 71);尾长为26.5±2.3mm(n = 71)。在雌雄两性中,各参数间没有显著性差异(T-test,P > 0.05)。在翼型特征分析结果中,黑髯墓蝠属于高翼载、高翼展比及低翼尖指数。在雌雄两性中,各参数间没有显著性差异(T-test),翼展(P = 0.439 > 0.05);翼面积(P = 0.703 > 0.05);翼展比(P = 0.779 > 0.05);翼载(P = 0.658 > 0.05);手翼面积/臂翼面积Ts(P = 0.585 > 0.05);手翼长/臂翼长Tl(P = 0.979 > 0.05);翼尖指数(P = 0.349 > 0.05)。通过主成分分析,黑髯墓蝠能够在较宽阔或树林上方快速飞行和捕食。在两种不同的录音状态(飞行状态和手持状态)下,黑髯墓蝠属于低声强、低频率的回声定位叫声,其回声定位信号结构基本上相似,都是FM型叫声,且声谱图的波形相似,通常具有四个谐波,声音能量主频率落在第二谐波上。但在两种录音状态中,回声定位信号各个参数发生不同的变化,第一谐波的结束频率在两种状态差异显著(T-test,P < 0.05),第二谐波的起始频率差异显著(T-test,p < 0.05),两者的主频率、脉冲时程、脉冲间隔及能率环也存在显著差异(all T-test,P < 0.05)。共观察了14个晚上的黑髯墓蝠的晚间出飞活动情况(包括3个全夜观察),发现:黑髯墓蝠是属于单峰捕食类型,即一个晚上出飞进行夜活动一次。一般地,黑髯墓蝠在傍晚持续出飞时间是31.7±16.6 min和结束时间是104.7±51.2 min(超过19:00后平均时间记录)。但是,在黑髯墓蝠在晴朗天气(4.5±7.2 min)比阴云天气(15.5±0.7 min)出飞时间稍早(P = 0.024 < 0.05);在日落前无雨天气(27.7±16.1 min)比有阵雨的(34.0±14.0 min)出飞稍早,但无显著差异(p = 0.512 > 0.05);在无风天气(32.7±15.4 min)和有风天气(23.5±31.8 min)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509 > 0.05);无月光的夜晚(30.3±17.5 min)稍比有月亮的夜晚(40.5±6.4 min)出飞早,但差异也不显著(P = 0.440 > 0.05),在月变化上,黑髯墓蝠的出飞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 = 0.009 < 0.05),且晚间的出飞时间与日落有显著的相关性(r2 = 0.77, P = 0.000 < 0.01),晚间出飞结束时间与日落的相关性不显著(r2 = 0.39, P > 0.05)。黑髯墓蝠的平均出飞率(每分钟出飞的个数)在不同的月份有所差异,在5月份和6月份黑髯墓蝠的平均出飞率较低,在7月份达到最高,在8月份和9月份又急剧下降。通过对黑髯墓蝠的食性、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和晚间出飞时间的研究,了解了该物种相关的生态学特征,为蝙蝠多样性保护提供一些科学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