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已经推行了十余年,通过撤掉“小教学点”和小学校,采用合并或者重建的方式建立寄宿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村学校资源配置,缓解了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紧缺的现状,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也进一步促进了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与公平目标的实现。但是大规模的“撤点并校”之后却带来诸如学校资源紧张、教师压力增大学生在学校适应不良、学习积极性低、生活状态恶劣、上下学安全事故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对学校布局调整后寄宿生与走读生发展状况的比较考察,能够直接反映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影响,也是研究校内是否均衡发展的问题之一。切学乡所在地止处于学校布局调整之中,切学乡X小学中寄宿生与走读生在人数上和数量上基本持平。比较后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小学中寄宿生与走读生群体间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学校学习中学习能力和对学校情感上,在学业成绩、学习态度方面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没有构成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在社会化交往方面,寄宿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意义认识较少,与家长的沟通较少,在同伴交往上更容易出现孤独感与拘束感。影响不同群体间发展差异性主要原因在于当地社会现实条件决定了学生寄宿能够获得更多学习上以及情感上共鸣;农村寄宿制小学不仅要发挥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同时还承担“代理双亲”的责任,但是学校没有达到寄宿学校标准化条件,加之政府投入不足,学校管理欠缺等不足使寄宿生不能获得满足基本发展的需要;师资力量缺乏导致班主任负担重,无暇对走读生进行管理;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寄宿生情感出现危机等。学校布局调整作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手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却造成校内群体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在推进校内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政策实施方面应保持“张力”,因地制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重点扶持偏远地区教育;强化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与责任;寄宿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不仅要关注寄宿生群体的发展,同时也要兼顾走读生群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