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已发生损失模型成为众矢之的,为了弥补其弊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我国财政部也就此于2017年发布了新的金融工具准则,并且要求银行自2018年起分批次执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比重极大,易受准则改革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以新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应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为核心,着眼于三个具体问题:商业银行如何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探索具体计算方法;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改变对于商业银行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效果如何,能否达到准则改革的预期目的。目前有关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研究多集中于定性的角度,少有文献涉及定量分析,且计算粗略,未应用主流方法,测算年限短。本文的特色在于填补上述空缺,一是结合主流思路探究模型计算方法,并应用于案例银行,二是增加定量分析,对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变化影响进行量化,延长测算年限,分析长期的应用效果。首先,本文详细地说明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由来、定义和内容,比较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不同点,分析模型的变化及合理性;其次,根据北京银行金融资产减值办法,结合主流设计思路,探讨新模型应用方案;再次,应用讨论结果对北京银行2014年至2018年的预期信用损失进行模拟测算,将计算结果与原方法下的数据进行对比,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分析减值模型改变对北京银行财务信息和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最后,利用测算数据检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能否解决原模型缺陷,达到预期效果,并提出新模型的应用对策。本文的主要发现有:第一,银行可根据内部评级法建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但需修改参数设定;第二,预期信用损失集中分布于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各阶段准备金率与其风险特征相符;第三,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使得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和减值损失对于未来风险变动更加敏感,但未对银行利润造成长期压力,且总体上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第四,新模型的应用将促使银行加强资本管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构建更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第五,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相比,计提减值更具前瞻性,减值损失波动幅度降低,顺周期性也得到缓释。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后续银行落地实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提供可参考的建议,也有助于推进银行在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方面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