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来源 :上海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有助于通过集聚效应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消费与产出是同时增长的,因此,居民消费率如何变动,似乎难有显见的结论。在中国,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居民消费率是不断下降的:2000-2018年,城镇化率从36.22%上升至59.58%,居民消费率却从46.72%下降至39.37%。那么,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还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未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继续推进,居民消费率将会如何演进呢?大量文献对此现象展开过研究,虽然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但是大多数文献倾向于认为,城镇化率和居民消费率之间存在自发的“U型”演变关系。目前,中国仍处于“U型”曲线的左半边,所以,两者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在城镇化率提高到一定水平以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伴随着居民消费率的上升。然而,这些文献并未用众多国家的海量数据进行经验检验,显得这一研究缺乏充足的实证依据。本文尝试利用世界162个国家(地区)1960-2017年面板数据展开经验研究以填补这个空白。本文研究发现,这种演变关系并不能自发产生,工业生产率对演变过程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工业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地区),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间呈正相关关系;在工业生产率较低的国家(地区),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间呈负相关关系;在工业生产率一般的国家(地区),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之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具体到国内,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时期,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城镇户籍管制的约束下,以及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下,城镇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和不同的城市具有不等的行政级别。首先,中国的城镇化伴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下降。1995-2018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264平方公里扩大至594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3.52亿人增加到8.31亿人,但用于表征城镇集聚效应的指标——城市人口密度却不断下降,从1.83万人/平方公里下降至1.42万人/平方公里。从理论上来讲,城市人口密度的提高能最大限度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提高社会生产能力,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率。因此,本文认为,城市人口密度的下降很可能是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据此,本文在第五章提出理论假说:城市人口密度而不是人口规模是影响居民消费率的主导性因素,基于282个地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无法推翻这一假说。其次,中国的城镇化所具有的另一个独特性在于城市具有不同的行政级别: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普通地级市和县级市等。行政级别不同的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差异较大,人口规模大相径庭。城市吸引人口能力的差异,会引致资本广化、深化的程度和住房需求的不同:一方面,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人均资本拥有量越大,新流入人口数量越多,城镇化进程越快,需要“填平”的资本越多,政府投资性支出比重就越大。另一方面,新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引致商品房价格上涨,提高生活成本、降低居民消费能力。上述两种挤出效应在投资驱动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下被放大,导致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居民消费率相对更低。然后,利用地市级面板数据展开经验分析,结果发现无法推翻上述假说。最后,城镇化伴随着社会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这会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现有关于城镇化与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两者间关系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却少有文献关注城镇化与居民消费之间的传导机制,而这一链条恰恰是我们理解城镇化与居民消费内在机理的关键。本文尝试整合现有研究结论,深入剖析城镇化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具体来讲,本文在评述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推测,城镇化影响居民消费的中介链条之一是收入分配,即城镇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可能存在关于收入分配的中介效应。那么,这一理论设想是否正确呢——城镇化是否会通过改变社会收入分配格局,进而影响到居民消费行为,从而构成国内区域层面“城镇化→收入分配→居民消费”这样一个传导机制?如何沿着这一传导链条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本文证实城镇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关于收入分配的部分中介效应,且这种间接影响可以解释总效应的27%左右。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到以下启示:一是,中国应立足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业生产率,为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创造条件。二是,应逐步改变过去“摊大饼”式、粗放扩张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挖掘城市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充分发挥城市集聚效应对居民消费率的提升作用。三是,城市间权力关系决定着资源集聚能力,高行政级别城市所具有的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是抑制居民消费率提升的根本性因素。在现行严格的城市等级管理体制下,若贸然放开城市户籍管制,高政治级别城市必然快速“膨胀”,加剧对居民消费份额的挤占,进一步压低居民消费率。四是,应全盘考虑传导链条中的城镇化、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三个变量,顺畅城镇化通过收入分配影响居民消费的传导链条,根据城镇化、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内部作用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
其他文献
学位
儿童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卢梭对"儿童的发现",开启了人们对儿童重新认识的先河,随着时间的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儿童观开始形成与发展,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包括:正确理解儿童、遵循儿童的内在天性、正确认识儿童的未成熟状态以及重视儿童活动的价值。对儿童观进行学理上的探究,对家长认识儿童、教育儿童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期刊
患者,男,53岁。1988年4月因肺癌行右肺全切术,术后情况良好,查血:白细胞7~8×109/L,中性0.70,同年7月化疗(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先后共三个疗程。此后血象明显增高,白细胞40~50×109/L,最高200×109/L,疑类白血病反应于1989年5月8日再次住院,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左肺呼吸音粗糙,心率80次
期刊
刘某,男,48岁,工人。1978年4月5日初诊。患者于1977年10月下旬开始发烧,头昏,至11月11日病情加重,高烧至39℃,伴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右胁下胀痛。经胸透,诊为肺炎而收住病房。用青链素,链霉素治疗月余,病情未减,后经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和湖北省肿瘤医院胸片及断层检查,确诊为:右侧中心型肺癌伴右肺上前段阻塞性炎症。于1977年12月中旬住入湖北省肿瘤医院,住院号1289,X线片号
期刊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的缺陷,除引起较罕见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外,还可能引起乳癌和小细胞肺癌。几年以前,研究者认为,发生在眼视网膜上高度恶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是由于称为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的缺陷或失活所引起。近来的研究表明,RB 基因的失活还可能
期刊
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读了Laack和Hossfeld所写的关于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病人治疗的综述性文章。目前这样全面的综述并不多见。不过,该文忽视了一篇依我们看来是很重要的研究报道,即Cardenal等所写的与该文同一月发表,也是关于晚期NSCLC治疗的研究报道。在该研究中意大利的同道们采用半合成的长春碱类新药Vinorellbin对70岁和更年老的晚期NSCLC病人进行单种药物化疗
期刊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管理质量评价体系在中医妇科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医院妇科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制定临床治疗方案,给予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采取中医特色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对中医基础与特色管理质量的评分,统计两组患者对中医理论与实践技术的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中医基础与特色管理质量各项目的评分,均显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在中医妇产科患者护理过程中作用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5月-2020年5月于医院就诊的77例中医妇产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研究组(n=39)和对照组(n=38)。对照组采用常规中医护理,研究组实施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理论与实践评分情况与护理质量。结果研究组中医理论与实践技术等各项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护理
政府补助的分配与配置效率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政府补助金额稳步增加,补助的覆盖面呈现上升趋势。数额巨大且不断攀升的政府补助背后,仍然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研究。现有文献均潜在假定政府在补助分配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Fry 和 Shleifer,1997;Shleifer 和 Vishny,1998),然而,现实中的零星证据显示,或许,政府存在被动发放补助的可能。政府为什么要补助?政府会被动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