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是我国养殖量最大的重要经济海水鱼类,其在生长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二态性。然而,在性成熟前很难从外形准确鉴别性别,也没有发现异形性染色体,迄今仍缺乏有效鉴别大黄鱼遗传性别的分子标记,对其性别决定机制的了解还很少。因此,本文对从大黄鱼基因组重测序数据中挖掘的与大黄鱼性别显著相关的多态性分子标记进行筛选与验证,并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大黄鱼进行遗传性别鉴定,然后克隆并分析了Dmrt1、Gsdf、Amh和Foxl2这四个基因在大黄鱼中的表达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黄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基于本实验室前期对大黄鱼性别决定区域定位的结果,通过重测序数据就该区域与大黄鱼全基因组参考序列进行深入地比对,发现在雄鱼Dmrt1基因中存在着一个杂合的15 bp的插入/缺失片段。利用该插入/缺失片段,开发并验证了两对可准确鉴定大黄鱼遗传性别的引物。同时,利用这两对引物鉴别了从仔鱼到成鱼期间不同生长时期的大黄鱼遗传性别。2、大黄鱼Dmrt1基因开放阅读框(ORF)918 bp,编码305个氨基酸,含有一个DM结构域。分析发现该基因只在雄鱼性腺中特异表达,且在雄鱼孵化后41天(dph)的性腺开始检测到表达,此后表达量逐渐升高,并在112日龄左右达最高,之后表达水平略有下降并维持在一定水平。在整个发育过程中,Dmrt1基因在雌鱼性腺中几乎不表达,显示了明显的性别二态性差异。Dmrt1基因在伪雄鱼性腺中表达量也较高,表明该基因与大黄鱼精巢的形成具有重要关系。3、大黄鱼Gsdf基因特异表达于性腺,在精巢中表达量远高于卵巢。在41 dph雄鱼性腺中检测到该基因表达,此后表达量逐渐上升,到123 dph达到最高值;在雌鱼性腺中,Gsdf基因在各阶段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雄鱼(p<0.05)。Gsdf基因在伪雄鱼性腺的表达量相对于雌鱼显著上调(p<0.05)。4、大黄鱼Amh基因主要在大黄鱼性腺表达,并在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p<0.05)。Amh基因在41 dph的雄鱼性腺中检测到少量表达,在55 dph明显上调,并在123 dph达到最高峰,此后表达量下降并维持稳定。Amh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量很低,但在伪雄鱼性腺的表达量却与正常雄鱼精巢的表达量相近。5、大黄鱼Foxl2基因主要在脑和性腺中表达,在性腺的表达量呈明显的性别二态性。同时,Foxl2基因在大黄鱼不同生长时期的性腺中都有表达,但主要在大黄鱼性腺分化时期,特别是卵巢分化阶段高表达。在伪雄鱼性腺的表达量明显比正常雌鱼低(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