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与实施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c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出行工具,同时由充电问题引发的火灾事故也逐年增加,给城市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具有防水、防触电以及即停即充的优势,电动自行车户外无线充电成为人们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因此,研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电动自行车领域的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高效、可控、安全的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系统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本文从系统的商用化要求出发,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理论知识转化成为了实际的产品。
  首先,本文介绍了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并重点针对系统的线圈耦合机构进行分析。选取典型的SS拓扑模型,建立了磁耦合谐振式WPT系统的电路模型。在负载不变情况下,分析了工作频率、线圈间互感、发射回路等效内阻、接收回路等效内阻对系统传输特性的影响,并利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
  然后,针对电动自行车线圈尺寸受限的情况,提出了一个系统效率优化的新方向——线型优化。同时基于线圈高频内阻的计算,建立了不同利兹线线型的WPT系统效率-频率理论计算模型,并以此模型作为利兹线线型选择的理论支撑。通过Matlab仿真,选取系统在200kHz频率下实现系统高效率的最优利兹线线型为0.1mm×200股。同时搭建实验装置,对所建立的理论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准确有效且对利兹线线型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最终实现了系统的高效率输出。
  接着,针对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系统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停车偏差和参数偏移,以及车载电池的等效内阻会发生变化的问题,为使电池按照充电曲线进行无线充电,设计了一种基于BUCK降压和红外通信的功率调节方法。其中,红外通信将接收端蓄电池的电气信息反馈到发射端控制器;发射端通过BUCK降压电路调节交流电源的电压幅值,从而调节系统的输出功率;接收端BUCK用以在传输距离突变时对电池充电进行保护。同时,搭建了实验装置,测试车载电池的完整充电过程以及传输距离由8cm突变到10cm再恢复到8cm的调节过程,系统响应时间小于0.5秒。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功率调节方法能够使电池按照充电曲线正常充电,同时能够使系统快速响应参数突变的情况,对系统进行功率调节与过压保护。
  最后,针对电动自行车WPT系统实际应用进行硬件设计,介绍了硬件设计思路与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主要从功能需求和硬件成本出发,尽可能提高系统的转换效率。本文详细介绍了硬件的核心部分:半桥逆变电路及其驱动、BUCK电路、采样电路。最终,设计的系统得到了实际商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以非晶铟镓锌氧(α-InGaZnO∶IGZO)为代表的氧化物半导体得到了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例如,基于IGZO沟道的薄膜晶体管(TFTs)已经开始部分替代传统非晶硅晶体管应用在平板显示器中。IGZO是一种性能优异的n型氧化物半导体,电子迁移率高,带隙较宽且在可见光范围透明,可以低温大面积均匀成膜,因此非常适用于透明柔性电子产品的制备。而随着可穿戴设备的迅速发展,寻找适用于这些电子产品的存储
学位
Si1-x—yGe1-xCy三元合金以其独特的性质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研究表明,替位式C的掺入可以补偿Si上Si1-xGex合金中的应变,而且还可以提高Si1-xGex合金的禁带宽度以及抑制异质结中的硼等杂质的扩散。本文采用化学气相淀积(CVD)方法在p—Si(100)衬底上生长了Ge组分渐变的Si1-x—yGexCy合金薄膜。首先通入SiH4淀积约110nm厚的Si缓冲层,然后仅通入GeH4和C
学位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被世界主要国家视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产业,也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一支。物联网将深入车联网、智能电网、智能家居、安防监控、移动支付、智能穿戴、远程医疗、智能制造等应用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改变。截至2018年底全球物联网设备已达220亿台,据预测到203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人脸检测是在一张具有复杂背景的图片中确定人脸图像的位置及大小的过程.作者将人脸检测分两步进行:初步检测和准确定位.初步检测要迅速确定人脸可能的位置,而准确定位则要确定人脸的准确位置.最后作者介绍了基于级联的树形Bayesian网络的人脸检测,该方法旨在把各种人脸检测方法以概率的方式整合起来.作者提出的该网络在判决的时候采用"层层设防"的方法,由此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排除非人脸区域;在训练的时候,则由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