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英国黄土地剧团和中国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手推出了首个中英双语实验版话剧《李尔王》,由英国黄土地剧团的艺术总监谢家声(DavidTseKa-Shing)改编并执导,并获邀参加在莎士比亚故乡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的巡演。这是一次独特的跨文化戏剧合作实践。它将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与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运用近、现代戏剧表现手法演绎了莎剧<李尔王》的经典主题。本文旨在表明,这部双语版中英合演话剧,运用现代戏剧符号学(TheatreSemiology)、戏剧改编(Adaption)、舞台假定性(AssumptiveStage)、“内心外化”(ExternalizationofInnerConflicts)、“场面调度”(Mise—en—scene)等戏剧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身为二十一世纪中国上海一家跨国企业总裁的“现代李尔”形象,揭示了其如何逐步驱散自负和自我蒙昧的迷雾,深刻而尖锐地分析人性、认识真实自我的人性复归之苦旅。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了中英双语版话剧如何运用改编的手法突显李尔饱经风霜后通过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反省,重新认识自我和人性的痛苦历程。本章剖析中英双语版《李尔王》中导演文本如何改编莎剧文本,以确保演出围绕莎剧《李尔王》中李尔人性复归之苦旅这个主题来进行。中英双语版话剧对莎剧文本进行了删改,只留下了两条明、暗复线。一条围绕李尔总裁展开,另一条是围绕葛罗斯特展开。保留第二条线是因为依据戏剧符号学原理,在《李尔王》中,行动素葛罗斯特是行动素李尔的重复和影子,具有相同的先后为主体和宾体的双重功能。在目睹了李尔的悲惨遭遇后,随即展现的葛罗斯特的境况进一步加强了戏剧的渲染力,强化了悲剧效果。
第二章论述演出中如何通过舞台假定性和内心外化等戏剧手法的运用,使观众更加清晰地接受演出所要传达的深意。在中英双语话剧版《李尔王》中,为了更好地细化和放大李尔所经历的悲苦境遇,导演采用的是小剧场表演,形成了观演物理空间合一的状态。舞台假定性手法的运用解决了空间狭小对剧中时空的展现的限制。戏剧时空假定性和心理时空假定性,以及两种假定性手法的互相穿插运用,使全剧复杂而耐人深省的主题得以充分的演绎。内心外化的手法的运用使观众能同时审视和对比外在戏剧时空中和潜藏在意识中的李尔,深刻体验李尔重新认识人性、认识自我、重塑自我过程中的迷乱和痛苦的状态。
第三章研究导演文本T’和演出P如何通过“Mise—en-scene”(场面调度)来突显主题。“Mise—en—scene”涵盖了服装、灯光、音效、表演和一切涉及舞台演出的内容。本章着重于分析“macaronicstage”(运用两种语言的舞台)在中英合演版话剧《李尔王》中的运用及其所起到的效果,后现代主义手法“拼贴”的运用对于反映话剧人性复归主题的作用,以及阿尔托“残酷戏剧”和布莱希特“间离效果”在舞台演出P中的功能。
本文认为,2006中英合演双语版话剧《李尔王》不仅开创了西方经典戏剧作品在中国话剧舞台上演绎的新的实验方式,其丰厚的内涵也为人类的发展和自我完善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