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当年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已经在2006年12月11日全面开放银行业,允许外资银行经营包括人民币存贷业务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业务。从这一天开始,中外资商业银行真正处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对以银行业为主导的中国金融体系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为应对这场竞争,学术界和业界曾围绕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从最初设立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以增强市场竞争程度到设立资产管理公司以剥离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再到政府为国有银行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举措,历程可谓曲折,争论也随之沸沸扬扬。总结起来,主要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思路一直未有定论,产权结构改革和市场结构改革到底孰轻孰重?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最优路径到底是什么?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中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经营业务、市场结构以及产权结构等方面都会发生重大变化,而变化的核心是银行业的绩效。对此,产业经济学应该提供理论层面的解释。本文立足于转型时期中国银行业市场的特点,分析各个因素与银行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始终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加上历次金融行业的重大改革都是围绕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进行的,所以本文的研究重点也就放在国有商业银行。总的来说,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对既有的改革思路进行理论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逻辑关系。本文的主要观点有:(1)从金融稳定和竞争绩效的角度讲,寡头竞争的市场格局应该是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改革的最优格局。(2)产权的政府独有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政垄断,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上垄断无效率或低效率,再加上政府的“经济人”假设,构成了银行产权改革的依据。(3)要想改善商业银行的绩效,最重要的是社会信用文化的培养,这中间政府可以大有作为。(4)银行业的改革并非仅仅是银行的问题,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决定了银行业改革的方向,所以金融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也许能为中国的金融改革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