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素养的理论与测评研究——以高师学生环境素养测评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g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中,西方学者提出了环境素养的概念.由于环境素养涉及的领域非常广,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综合国内外有关环境素养的论述,该文提出了环境素养的内涵与结构,丰富了我国的环境素养理论体系.我们认为,环境素养是人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和形成的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知识、意识、行为的总和.人类的环境素养是随着其对人地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环境意识具有不同的特点.环境素养测评是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兴起而产生的,环境素养测评要素主要涉及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测评.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测评没有公认的量表,相比之下,环境态度测评是发展得最为成熟.环境态度测评中,以"新环境典范"量表最具代表性.该文系统总结了"新环境典范"量表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概括出环境素养测评的发展趋势,对中国环境素养测评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新环境典范"的内涵渐渐由生态环境的保护扩充至整个社会及社会制度的改变;对科技及经济的发展,已由绝对信赖改变为有条件的接受;就时空而言,则从环境保护延伸到关心下一代的生活环境,进而追求永续发展;对于自然的价值观则由以人类为中心,转化为欣赏自然,接受万物存在本身的价值.系统梳理国内外环境素养测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环境素养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国外环境素养测评中调查研究的规范性、调查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调查群体的多样性都值得我们借鉴.比较系统的、以高师学生为测评对象的环境素养测评在中国尚不多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中国21议程》和高等学校经典的环境教育教材,尽量反映中国自然、文化、政治、经济特色,针对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我们开发了一套具有较高效度和信度的环境素养调查问卷,并以江苏和山东三所高师院校的大学生为测评对象,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环境素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和创新性的研究结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上,大学生的环境素养比较高.但大学生环境知识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环境态度具有浅层性;在处理"涉及他人的环境行为"上,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惰性;(2)在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上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专业差别和年级差别和性别差异.但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学生环境素养差别不大;(3)大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和中小学生相比,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环境素养的影响在减弱,但家庭状况仍对大学生环境素养有一定影响;(5)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教育在提高人类环境素养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积极性很高,大学生对环境教育的认知与参与态度与学生的环境素养存在正相关关系,环境教育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素养有正向作用,但学校课程还没有成为大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主渠道.
其他文献
地貌形态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直观地揭示了地表构造变形以及各种地表过程的相互作用。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点构成了地形骨架,对地形地貌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山顶点是地
本文以天山公路(独库段)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为立题依据,探讨了天山公路GIS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以SQL Server为基础数据库平台,利用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将天山公路多源空间数据
广东省地处我国南海之滨,五岭以南。自秦汉以来,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岭南,中原文化与南越土著文化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整合与分化,使得广东省内逐渐形成广府、福佬、客家三大民系文化
以黑河下游绿洲胡杨种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观测与室内数据分析,采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将微观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宏观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对不同河流梯度和不同离河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