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3到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历时十余年,经过马拉松式的磋商谈判,最终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造出一种新的世界海洋格局,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国际实践新问题。专属经济区制度作为公约所确立的一项全新的制度,其创建过程及导致的利益纷争都集中体现了各国在海洋领域的矛盾与妥协的关系。本文从专属经济区制度的产生过程入手,分析在国际关系的变化发展中这一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建立的政治进程,以及制度生效之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探讨其对中国的启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为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一揽子交易”,其制度之内与制度之间必然包含着某种矛盾斗争与妥协平衡的利益均衡,分析这项制度中所体现的政治活动痕迹,对海洋法规则的理解必能更深一层,且对于如何应用公约的相关制度解决实践问题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国际关系与海洋法两个领域的结合研究希望能加深我们对此领域国际规则的认识,对该规则及规则确立所引发的冲突的来龙去脉有更清晰的把握,也能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做出理论铺垫,并为解决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划界冲突等提供法律和政治两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论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从古至今,随着人类利用海洋能力的发展,海洋法也围绕海洋国际关系的不断变化而产生、发展、演变。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确立的新的海洋法律制度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件大事,也必将对国际关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第二部分详细梳理了专属经济区制度从萌芽到确立的历史进程。专属经济区制度从最初酝酿到最终形成不是一次或几次会议的偶然产物,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本部分,笔者以“杜鲁门公告”、“帕多提案”等关键历史事件为穿插点,具体分析了围绕专属经济区制度的争议与妥协均衡的历史过程,探究各个国家集团、政治结盟态度变化及其对制度的形成起到何种作用,以期具体把握国际法是如何在国际关系变化中形成、发展的。第三部分以前一章的历史研究为基础,从专属经济区建立的背景、政治进程以及制度具体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海洋自由与扩大沿海管辖权的这对矛盾中,专属经济区制度成为沿海国集团成功的主张,其态度、磋商方式、政治攻势、经济技术背景及各国对统一的海洋法律秩序的期待都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但作为各种利益集团妥协平衡的产物,制度中许多含糊的规定一方面反映出公约的协商裂痕,另一方面也给公约的实践带来困难。第四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专属经济区制度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一揽子协议既体现出各国关于海洋问题的利益冲突与平衡,也说明了海洋政治的相互依赖程度,而历此变迁确立起来的新制度又意味着下一轮国际政治较量的开始。公约生效后,海域划界、渔业资源争夺、军事冲突、海洋科研等国际关系实践问题也随之产生。在激烈的海洋竞争中,要维护自己的领土、资源权益、保护海洋国土安全,必须充分运用现有的法律规则,加以政治智慧,以期获得共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