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利用1951~2007年NCEP/NCAR第一套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倒算法计算出亚洲季风区的大气热源数据资料集,并开展了对亚洲季风区热源季节变化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的深入探究。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出我们重点讨论的对象----孟加拉湾大气热源。我们运用了多种现代气候统计学方法对孟加拉湾大气热源及其对大气环流系统和降水场的影响进行诊断,结果表明:
⑴大气热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分布中,以夏季(6-8月)热源的范围最大,强度也最强。大气热源在南北半球表现为不对称的分布特征,北半球加热的强度明显强于南半球。
⑵夏季孟加拉湾大气热源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⑶夏季孟加拉湾大气热源能够激发出一支源于孟加拉湾地区,逐次向东北方向传播,经过阿拉斯加湾,最终可以传播至北美的热源波列。这支波列跨越了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之间。
⑷夏季孟加拉湾热源异常强(弱)时,南亚高压偏西(东),印度夏季风偏强(弱),东亚副热带季风偏弱(强),而对东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并不明显。
⑸夏季同期孟加拉湾大气热源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当孟加拉湾大气热源异常强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呈现出干旱的状态,而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则是多雨的状态,反之亦然。
⑹运用morlet小波对1951~2007年逐年的5~9月孟加拉湾大气热源进行分析。小波分析的结果表明孟加拉湾大气热源存在着显著的低频振荡特征。以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时间序列为前提,典型涝年期间孟加拉湾大气热源以30—60d的振荡周期为主,典型旱年期间则是以10~30d的振荡周期为主。
⑺通过个例分析,发现1998年夏季的孟加拉湾大气热源存在着季节内尺度的振荡周期(30~60d)。运用交叉谱方法对同年孟加拉湾大气热源,长江中下游降水季节内振荡的时间序列进行诊断,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1998年前期孟加拉湾大气热源对夏季长江中下游“一度梅”和“二度梅”阶段的降水有着显著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就个例年份1996年的孟加拉湾热源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系做了分析研究,发现1996年前期孟加拉湾大气热源可能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