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NCEP/NCAR Reanalysis∥资料、HadlSST海温资料计算了1979-2014年脊线指数、面积指数与西伸脊点这三个副高指数,分析了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特征,从副高异常年的风场、位势高度场及垂直速度场等方面探讨影响副高变化的可能原因。通过将西太副高第一次北跳时间与海温做回归分析挑选海温关键区建立回归预报方程,并从海洋与大气角度分别分析造成预报偏差的原因。本文得到如下结论:副高在正位相年期间较气候态与负位相年期间面积偏大,西伸脊点偏西,脊线偏南。热带东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时,副高脊线偏南,面积偏大,西伸脊点偏西;整层水汽通量仅能到底长江中下游,副高整体偏南。副高处于负位相年年间整层水汽通量向北输送可到华北,凝结潜热大量释放,偏南风建立,副高偏北。正位相年年间夏季矢量风距平场在东亚低纬度地区存在反气旋性环流,东亚副热带季风环流偏弱;在东亚中纬度地区存在气旋性环流,东亚梅雨锋区环流加强。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呈现南北向的“+”、“-”、“+”的距平波列分布,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发展,副高位置偏南。负位相年年与正位相年年相反。200hPa南亚高压沿30oN东伸,引起其东部30oN以北地区的辐散和上升,30oN以南地区的辐合和下降;江南高层的辐合下沉气流在中低空的辐散增强局地负涡度,诱发副高西伸。此外东亚热带地区存在垂直速度正距平区;东亚中纬度地区存在垂直速度负距平,表明东亚热带季风槽区辐合上升运动减弱,东亚梅雨锋区辐合上升运动加强,此时的东亚夏季风相对较弱,有利于副高西伸。副高第一次北跳时间与前一年7月、8月、9月海温相关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较弱。印度洋西部海温在同年2月影响最大,赤道太平洋海温在同年6月影响最大。故95o~115oE,10o~60oS作为印度洋西部海温,120o~170oW,5oS~5oN也即Nino 3.4指数预测西太副高第一次北跳最为合理。西太副高第一次北跳时间存在一定的偏早趋势。去除趋势得到回归预报方程与原始时间序列吻合较好。1991年与1998年海温异常分布有异,1991年中高纬度海温正异常区位于鄂霍茨克海,低纬度海温正异常位于赤道太平洋中部;印度洋海温持续偏高但弱于太平洋海温。1998年中高纬度太平洋海温呈现负异常,西太平洋呈现海温正异常,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正异常明显;印度洋海温从2月到6月保持了持续的正异常。强厄尔尼诺现象对西太副高第一次北跳影响巨大。高层200hPa南亚高压、强西风带;中层500hPa降水区域释放的凝结潜热;低层西太副高西侧南风分量,这些高中低层配置共同作用于西太副高,影响副高第一次北跳。1998年5月高层南亚高压东伸脊点偏东,面积偏大;强西风带中心位置偏北,覆盖范围大;降水分布利于副高北跳;低层西太副高西侧南风分量较强。1991年5月南亚高压并未形成,强西风带位置相对偏南,覆盖面积较大;中层副高北侧有凝结潜热释放,偏南风有所发展,利于副高北进;西太副高所处地区凝结潜热释放受到抑制,偏南风难以发展,副高北跳受到影响。由此观之,大气活动的多变从不同方面影响西太副高北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