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南京地区为例,探析民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反思民国时期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发展的时代变迁大背景之下,传统固有式的局限性。民国时期的建筑史基本始于鸦片战争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因外国建筑文化的思潮和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碰撞,使中国近代建筑形成特有的风格。本文写作目的在于以南京建筑为例,探析中国近代建筑史的转型。 鸦片战争后期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近千年来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同时在客观上带来了西方国家的建筑历史的文明,迫使中国从传统的建筑观念走向现代建筑文化的新时期。南京在民国建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了临时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国民政府相继出台了《首都计划》,要求在南京政府工程的建造和公共设施都必须是中国模式①,之后出现了一批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新型建筑体系,统称近代民国建筑体系。 根据南京民国建筑风格,可以将民国时期的南京建筑梳理为四个类别,这四个类别基本概括了南京民国时期现存的历史文化遗迹。第一类为中国传统的民族型式建筑,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为南京中山陵,它享誉海内外,已成为南京的标志性建筑。第二类是新民族形式建筑,主要特征为中西合璧的建筑造型特征,南京民国建筑其代表为总统府建筑群。第三类西方古典式建筑,特征是以古典柱式为构图的基础,突出轴线,讲究主从关系,注重比例与对称。第四类为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这种风格的建筑强调建筑式样与时俱进,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的建筑式样的束缚,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创造出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风格。 民国时期建筑研究关键点在于南京民国建筑造型艺术分析。南京民国建筑在空间的造型上经过从西式传统、中式传统,逐渐向现代形式发展。本文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形态特征的分析,中西合璧的建筑在外部形体的塑造和组织上,都保留了古典主义建筑的造型特点:建筑的体积感和雕塑感。其次就是立面形态造型分析,南京吸收西方古典建筑的中间部分一般采用爱奥尼亚柱式结构,且左右两边的建筑结构及门窗,都呈对称形式分布。 民国时期南京建筑历史文化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体现在科学性与民族性的价值观上。在民族形式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建筑师利用现代的建筑材料,通过采用西方的体量组合及功能划分,局部添加传统装饰元素等设计手法,逐步形成了一种中国传统风格倾向。2、体现于中国固有式的特殊的建筑理念。现代建筑体量上施以传统构件、纹样细部装饰的处理方式,成为“民族形式”建筑的一种重要模式。对传统固有式的反思与现代建筑国际性展望。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者既承认建筑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普遍性,同时又强调建筑风格的历史传承,也就是民族性和特殊性,这为以西洋文明发扬我国固有文明的“中国固有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古典式因为经济上的损失和时间的耗费,不适用于近代,用于当时政府建筑过渡。建筑无论是中国式的还是现代式外观,其平面只可能是按照得到的最新知识作出合理的和科学的平面布置。民国时期在面对国际性的现代建筑运动,接受了科学技术的世界性、普遍性带来的国际化建筑文化潮流,渐渐走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徘徊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