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我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从全面分析大熊猫保护工作和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情况入手,评述了目前已建5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现状、经验和问题,阐明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实地调查和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理论探讨和对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空缺分析,提出了我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实施方案。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总结了多年来我国在大熊猫保护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目前四川、陕西和甘肃省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596只,与20世纪80年末相比,分布范围有所扩大,栖息地状况有所改善,种群数量有所增长。人工圈养种群大熊猫数量为163只。在评述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方面,本研究总结了保护区发展历史和建设进程,并详细分析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保护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对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结构功能、走廊带作用和管理方式进行了综合评价。在管理模式方面,归纳总结出四川卧龙等7个能体现我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的代表,并提出理想化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块。2、通过对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空缺分析,从保护区的结构、布局和面积适宜性、竹子问题、保护区周边社区和保护区建设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评述我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立后给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保护带来的益处,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分析表明,全国5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中有21%的保护区基本建设和管护站点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管理机构在开展大熊猫保护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43%的保护区由于缺乏建设和管理资金,很多正常工作只能一般性开展;仍有36%的自然保护区属于刚刚建立,许多工作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得到国家、省市和地方政府的支持。3、根据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目前的现状,本研究在理论上提出两个新的观点:(1)提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群带”概念。它既有“面”的特征,由多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连成更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群;也有“网”的特征,经数条大熊猫走廊带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群连接后形成更复杂的保护区网络,体现出保护的整体效应。这些“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群带”形成后将会使群带中的大熊猫种群稳定,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得到充分体现,能够抵御外界更大的冲击和破坏。(2)把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群带看作是一种大的保护管理单元。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群带内可划出“严格保护区”、“科研区”、“经营区”和“游憩区”,并且建议“严格保护区”的面积应当占整个群带面积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二。4、从全国高度提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发展和建设总体思路是:以完整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