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部分:MSKCC生存危险度分组在中国晚期肾细胞癌靶向治疗人群中的验证目的:探讨分子靶向治疗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并对MSKCC危险度分组预后模型进行验证。方法:晚期肾细胞癌患者345例,平均年龄为57(17-90)岁。病理证实为透明细胞癌306例,乳头状肾癌20例,嫌色细胞癌4例,肾集合管癌5例,髓样癌3例,未分类癌7例。常见转移部位为肺,骨和淋巴结。治疗方法:一组205例,,索拉非尼口服,400mg,2次/d连续服药;第二组140例,舒尼替尼口服,50mg每天,用药4周,间歇2周为一疗程。采用Kaplan-Meier法对生存资料进行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和一致系数分析法对MSKCC危险度分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整组人群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3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7.6%、59.3%、46.6%。根据MSKCC危险度分组,低、中、高危组各有169、150、26例,各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46、24、7.5个月(P<0.01),各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75.8%、47.7%、10.1%。MSKCC危险度分组预测模型的一致系数为0.687。结论:分子靶向治疗在中国晚期肾细胞癌人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MSKCC模型的验证不仅有利于个体化的肿瘤预后判断,而且有利于与患者的交流和临床用药的选择。第二部分:中国晚期肾细胞癌分子靶向治疗人群的条件生存率研究目的:条件生存率对已经存活一段时间的患者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预后预测。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晚期肾细胞癌靶向治疗患者进行条件生存率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1年345例在我院接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分别采用条件生存率和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后0-24个月的1年条件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根据Heng模型分组后分别计算各亚组的条件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采用Cox风险比模型来评估患者基线和1年界标时的预后预测因素进行评估。应用一致系数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整组患者在给定生存了6、12、18、24个月的条件下再生存额外1年的概率分别为72.2%,76.3%和78.6%。根据Heng模型进行分组的中、高危组患者的条件生存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著性提高。对于治疗后已经存活了24个月的患者,无论其属于哪一危险度分组,其调整后的1年条件生存率达80%。相比于基线,Heng模型在1年界标时的生存预测能力降低。在1年界标生存分析中,加入疾病控制状态可以显著的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P<0.01)。结论:条件生存率分析对于晚期肾癌靶向治疗后存活的患者可以提供更真实、动态的生存预测。此外,在特定的时期内,疾病控制状态可以提高亚组的预测能力。第三部分: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癌患者的毒副反应对疗效预后影响的探讨目的:探讨晚期肾细胞癌患者舒尼替尼治疗的毒副反应对疗效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从2008年至2011年在本中心行舒尼替尼治疗的136例晚期肾癌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1例,女44例,平均年龄为55.5岁。治疗方法:舒尼替尼口服,50mg每天,用药4周,间歇2周为一疗程。参见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毒性反应标准3.0版本(NCI-CTCAE v3.0)对患者出现的常见的毒副反应进行分级,采用配对Wilcoxon检验分析舒尼替尼治疗过程中血液学毒性动力学变化规律。采用c0x回归模型探讨舒尼替尼治疗过程中血细胞数变化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并对P值进行多因素校正。应用Log-rank检验分析临床病理特征、毒副反应与患者总生存的相关性,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舒尼替尼治疗的136例晚期肾癌患者中91例(66.9%)出现白细胞减少,89例(65.5%)出现血小板减少;95例(69.8%)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58例(42.6%)出现淋巴细胞减少;48例(35.3%)出现低血红蛋白血症,其中血小板减少3/4级为31例(22.8%)。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在内的血细胞在治疗后的第14,28和42的计数水平均较治疗前的水平低(P值均<0.001)。血红蛋白检测值在治疗过程中短暂性升高(P值均<0.05),在第42天回降至治疗前水平(P=0.754)。舒尼替尼治疗周期中第14天的血红蛋白浓度、第28、42天的淋巴细胞计数与患者的生存具有相关性(Padj值分别为0.001,0.011和0.022)。高血压Ⅲ/Ⅳ级是生存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舒尼替尼治疗肾癌患者的血液学毒副反应同国外报道的不尽相同。舒尼替尼治疗周期中血细胞数变化与患者的生存预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