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作品具有认知、审美、教育和娱乐功能,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总体质量并不高。这是因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远远滞后于翻译实践,导致其翻译研究发展也极不平衡。
结合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及其发展历史,国内外儿童文学翻译虽然都有各种不同的翻译标准,但都主要可以分为儿童本位和成人本位两大类别。各种翻译理论也被运用到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之中,如目的论,接受美学,功能对等和操控论等。但关于儿童读者与成人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却很少涉及。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成人作者、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是儿童文学译者面临的重大问题。
主体间性主要研究一个主体与其他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人作为主体的主体性。主体间性认为翻译活动涉及多个主体,原作者、译者和读者都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这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不谋而合。因此,本文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研究儿童文学的英汉翻译,旨在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提供另一种研究视野,并试图通过探讨主体间的关系来寻找处理儿童文学翻译中儿童与成人间关系的方法。
主体间性认为,在翻译活动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与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关系。儿童文学中的儿童与成人都应是翻译的主体,成人作者是创造主体,成人译者是翻译主体,儿童读者是接受主体,这三个主体从作品的创造到翻译再到接受,经历了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使得解决儿童文学中成人与儿童各主体间的矛盾成为可能。
本文通过分析杨静远译《彼得·潘》译本中的翻译主体,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儿童文学的翻译过程即是翻译中各个主体共同协商、妥协直至达到共识的过程。译者应当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和目标读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理解作者和模仿作者;表现童趣;架起文化桥梁;适度地超越儿童读者的理解能力,以实现儿童文学服务儿童,促进儿童成长的功能。
研究表明: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主体间性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人作者、成人译者和儿童读者必须相互认同和尊重对方,并积极开展对话。译者只有正确处理同作者和儿童读者的关系,选择合适的翻译原则和技巧,才能翻译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