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文子》探微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venus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子》和《淮南子》的关系问题,《文子》的成书年代问题,以及文子和平王的身世问题,涉及到先秦以至魏晋时代的思想史格局,自柳宗元以来就是困扰学术界的难题,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导致了思想史上《文子》一书不知该放到何处的尴尬,对于《文子》中究竟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思想也一直是一个疑问。竹简《文子》的出土及其释文的发表,引起了当代学界的关注,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但是也带来了更多的争论,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鲜有突破性的进展,以至于有的学者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是否还不够成熟。本论文力求以竭泽而渔式的探赜索隐,比较细致和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 通过大量文献比照分析,本论文认为竹简本《文子》与今本虽然有前后相因的关系,但二者从形式到内容相去甚远,不能笼统地相提并论。《淮南子》和《文子》的关系是很清楚的,《淮南子》有可能称引而不是抄袭了古本《文子》,今本《文子》却大量抄袭了《淮南子》。讨论《文子》的思想,应该以竹简本为基础。竹简《文子》以帝王之功为着眼点,以道为根据,以德仁义礼“四经”为原则,以天地万物尤其是天下民众为治理的对象,以执一无为为法,力主圣智之道,融合道、儒、墨、兵各家的思想,而以道家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方针。其对于“道”、对于“德”的解释,“四经”说、“五兵”、“执一无为”说等等都是极具特色的思想,在多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道家理论,理应受到充分重视。老子之后,道家学派可以研判为“贵法”、“贵德”、“贵己”、“贵虚” 、“贵安”、“贵真”六派。竹简《文子》属于其中的“贵德”派,是融会贯通的典范。本论文对“道德”、“圣智”作了重点训释。通过帝王、天地和祭礼,以“无化”来解释“无为”,认为“无为”一方面是避免“化物”,另一方面是避免“物化”。对于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本论文根据可靠的线索,认为它最有可能是汉初的道家作品。由此推断,“文子”与“平王”皆属于托名无疑。文中也指出了“文子”与田文、齐学与道家的特殊关系。凡此种种,都证明竹简《文子》在学术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论文注意总结哲学史层累的前提和途径,初步提出了“训诂哲学”的方法,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本论文的框架。文中指出,在《老子》之外,几乎所有战国中后期以来的哲学著作都和竹简《文子》有或多或少的关联。由此可见,各种文献构成了一个千丝万缕的网络,某种思想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在文献网络中,总能够找到它的源和流。地下文献和传世文献实际上是互为证据,要尽可能地对照彼此的异同,而不要轻言谁等同于谁或者谁应该取代谁。同时,把古书看成整钢一块的习惯是需要检讨的,一字一句有时候可以代表全书,有时候却不能,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仔细斟酌。在作者之外,还需要特别重视“编者”的作用。
其他文献
芪归药对是配伍理论丰富,临床应用甚广,颇具代表性的药对之一。因其既 能自成一方,又可作为基础药对配伍组方,而备受历代医家重视。该药对依据气 血配伍原则组成,具有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时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学与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的第一部分从政府职能的内涵说开去,对西方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改革进行了回
<正> 一、《倪焕之》是一部现实而生动的中国现代教育史资料“我的小说,如果还有人要看的话,我希望读者预先存这么样一种想法:这是中国社会二三十年来一鳞一爪的写照,是浮面
税收筹划是依法治税时纳税人必然采取的对策。在西方发达国家税收筹划实务已相当普及,理论研究也很深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税收筹划起步迟,学术界对税收筹划的研究也很少。2001
我国《证券法》的出台为证券市场的监管勾画了国家集中统一监管模式,建立了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监管为主体,自律组织自律为辅助的国家集中统一监管体制。在证
重复建设是指超过社会需求、低水平、低效益的多个同类项目的建设。衡量一个项目是否重复建设 ,要看全社会同类项目的供求平衡状况、该项目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及效益。出现重复
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一个要求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子系统,理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高校财务管理作为高校运行的中心环节,对整
基于Android系统作为应用开发平台,利用Google语音识别技术,实现了语音搜索以及语音打开手机软件的功能。另外,开发人员还实现了常用网站链接以及手机软件的列表展示,使用户
加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等院校教育目标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西藏建设现代化的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和平稳
多元化经营是当代世界许多大中型企业成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国内外理论界和企业界争议较多的战略选择。欧美等国的企业在60-70年代曾一度掀起多元化热潮,80年代开始,许多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