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农业废弃物每年也在不断攀升,因此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硅是土壤中第二大元素,是作物生长的有益元素。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空白CK、常规施肥CF、半量秸秆还田TA-、全量秸秆还田TA、1.5倍全量秸秆还田TA+、低量菌渣还田TB-(与半量秸秆等硅量)、中量菌渣还田TB(与全量秸秆等硅量)、高量菌渣还田TB+(与1.5倍全量秸秆等硅量)共8个处理,研究成都平原稻麦轮作条件下,秸秆、菌渣还田对水稻季、小麦季土壤硅形态变化特征及作物各器官氮、磷、钾、硅养分积累与分布的影响,探究改善土壤硅素肥力,提升作物养分吸收效率的最佳还田方式,旨在为成都平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各处理土壤有效硅、活性硅、水溶硅、无定形态硅含量均随作物生育期的推进呈下降趋势,在作物种植一年后,各处理下不同形态硅含量均有所降低。菌渣还田处理对土壤有效硅提升效果优于秸秆处理,其中水稻季以TB+提升效果最佳,较CK、CF而言,在0-20cm和20-40cm土层分别提高了45.05%、47.86%和35.68%、28.33%。小麦季TA+、TB+处理有效硅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分别高出CF处理42.73%、43.40%和52.26%、54.49%。水稻季0-20cm土壤活性硅含量以TA+处理最高,较CK而言,其增幅为39.12%,而提升20-40cm土层土壤活性硅含量以TB+处理效果更为显著。小麦季土壤活性硅提升效果以菌渣处理最好,两土层增幅分别为22.86%-33.29%和43.22%-54.37%。水稻季秸秆、菌渣处理下土壤水溶硅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小麦季土壤水溶硅以菌渣处理最高,在两土层中增幅分别为44.07%-84.62%、35.33%-56.19%。而土壤无定形硅含量会随秸秆、菌渣施用量的升高而降低。(2)水稻生长初期,CF处理的水稻养分积累量显著高于秸秆、菌渣处理(P<0.05),同时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吸收养分的高峰时期。水稻成熟期阶段,TB处理氮素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同时水稻颖壳、籽粒氮素量也以TB处理最高,对比CF增幅为36.42%、21.37%。水稻磷素总积累量和籽粒磷素积累量均以TA+、TB+处理较高,对比CF的增幅分别为23.26%、31.02%和35.57%、39.09%。TB处理钾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高出CF的11.81%,各处理籽粒钾素积累量除CK和TB-外,无显著差异(P>0.05)。水稻硅素积累量以TB+处理最高,高出CF处理的24.27%,且水稻籽粒硅素积累量也以TB+处理最高,对比CF处理增幅为19.83%。小麦养分吸收主要在播种至拔节期。成熟期阶段,小麦氮素总积累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均以TB处理最高,分别高出CF的10.13%和7.07%。而TA+处理小麦磷素积累量和籽粒磷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其增幅为20.27%和19.83%。小麦钾素、硅素积累量均以TB+处理最高,分别高出CF的9.73%、38.11%。此外水稻、小麦磷素、硅素积累量随秸秆、菌渣还田量的升高而升高,而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则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受不同施肥处理而改变,其中秸秆、菌渣还田处理可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酸碱度。(4)简单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土壤有效硅及小麦季土壤活性硅和水溶硅的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0-20cm土层土壤无定形硅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有效硅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硅含量是影响作物养分吸收的正因子,无定形硅为负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