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汉时代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定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生态思想是秦汉史和环境史研究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之一。论文采用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互相契证的方法,结合历史地理学、生态伦理学、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理论,对秦汉时代生态思想形成的文化渊源和社会根源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生态保护背后人文精神的跃动、知识体系的演进和对生态退化的忧虑;对“月令系”、“以时禁发”、“天父地母”思想进行深入挖掘,着重考察秦汉时代天人和谐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成熟理论,揭示秦汉时代环境保护思想定型的深层动因和生态伦理思想的深刻内涵;对秦汉法律政令、生产模式、灾害灵异进行探讨,剖析生态思想在秦汉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社会秩序、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影响,揭示生态思想在实践层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更清晰地认识生态思想在秦汉知识、思想与社会意识中的角色与功能。秦汉时代的生态思想有着悠远的文化渊源。第一章借鉴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并将思想文化史与环境史互相契证,探寻环境保护思想的渊薮,揭示生态思想背后的文化渊源。通过对图腾崇拜、环境禁忌的分析,勾勒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起源;通过对春秋战国环境矛盾演进的分析,梳理儒、道、墨、法等诸子的生态智慧,探究生态思想孕育的文化母体;通过对“月令”观念与知识体系的探讨,剖析传统农耕文明孕育的天人关系范式,提出生态思想源于敬畏自然、师法自然的生态秩序意识。催生秦汉时代生态思想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当时的社会土壤。秦汉时代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和生态环境一定程度的退化。第二章从经济史和社会史两个层面上探讨生态思想发展的深层动因,并对促进秦汉生态思想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阐释了秦汉时代对生态思想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人们对天人和谐生态秩序的追求。战争结束之后,国家鼓励生育、鼓励垦荒,人口大幅增加,财富快速积累,但垦草拓荒却逐渐影响到生态的平衡;军事屯田稳定了边防,但随着民族冲突消长而时置时废,土地快速开垦和快速撂荒的现象时有发生,最终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另一方面,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刺激了皇室贵族的奢欲,大兴土木、厚葬盛行,林木资源丰度迅速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短期内水、旱、蝗灾害频频发生,继而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社会后果。正是这些因素叠加的合力,促使人们重视并思考生态保护的相关问题。生态保护思想是人们一般知识、思想演进的结果,也是人本理性逐渐走向成熟的结果。人们从生活中积累起一般的知识和经验,从单纯向自然索取走向尊重自然、循理举事,顺应自然、以时禁发;思想者从天人关系的视域思考,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蓝图。第三章首先通过对自然与人类社会一般知识的综合分析,梳理出人们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多元性,揭示生态思想发展的深层动因。然后对“月令系”中的社会秩序和自然节律进行考察,对“以时禁发”思想进行阐释总结,揭示经济发展背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和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推动了生态伦理思想的孕育与发展。第四章以当代生态伦理学为视角,重点剖析董仲舒的天地伦理观、原始道教经典《太平经》的“天父地母”等生态伦理思想。董仲舒提出“行有伦理副天地”,将儒家伦理从人际之间推广至人与天地之间。《太平经》集中阐发的“天父地母”观,是带有典型中国文化特征的生态伦理。此外,“德泽于禽兽”,这是尊重一切生命的伦理情怀。作为万物之灵,“唯人独能为仁义”,这是人类对自然万物的责任担当。这些思想阐释了秦汉时人尊重生命的终极关怀和道义担当,并和当代生态伦理学中“将伦理扩展到大地”、人类的“道德代理人”等核心理念有着高度的契合。对思想者的专题研究有助于更好呈现秦汉生态思想的一般风貌。第五章通过对司马迁、班固两大史家的生态思想进行深入探讨,为秦汉生态思想研究提供一个个案样本。这一章剖析了马班对灾害灵异与社会秩序的认识,探讨了他们对天人和谐的憧憬和向往,梳理了他们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及民风民俗的关注,并通过对比他们思想认识的脉络和关注的重点,认为马、班二人关注点虽有不同,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生态和谐的追求却是异曲同工。秦汉时代的生态思想不是理论悬置,而是广泛地根植于社会实践中。无论是拥有无上权力的帝王、游离于社会的思想者,还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都对生态破坏造成的灾害充满不安和恐惧,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充满向往和期待。那么,面对灾害,人们在实践中会有怎样的因应之策?生态保护思想在社会实践中会有怎样的体现?第六章通过深入发掘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探讨了生态思想与秦汉律令、生态伦理与环境保护实践、生态思想与农业生产发展、生态思想与灾异应对等问题,剖析生态思想在秦汉国家政治、社会治理、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生态思想在秦汉思想体系中虽然不占据主流地位,但是对国家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都有重要影响,也因此得到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秦汉时代的生态思想、生态智慧,在当前人类应对生态危机,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尽管这些思想还处于较为朴素的阶段,甚至还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其思想“内核”中蕴含的生态价值却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