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期以来,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地方支柱产业、龙头产业、先导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进入了新一轮的转型期,旅游业也处于快速发展和全面转型的新时期。这些国际、国内的新形势,要求中国的旅游规划由资源导向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规划向以市场导向和生态导向相结合、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为核心内容的综合集成旅游规划转化,在规划理念上由单纯考虑地方因素的“小旅游”规划向融入区域背景的“大旅游”规划转化。面对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传统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面临许多新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对多尺度旅游规划方法的综合集成,多尺度旅游规划的空间整合模式和规划整合机制进行研究。徐州市是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旅游城市,它是具有淮海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徐连经济带中心城市、地方中心城市等不同空间尺度代表性的典型城市。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具体地探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途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并为新时期的区域旅游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是指根据对空间尺度所划分的地区小尺度和区域大尺度,从技术层面、空间层面和机制层面探讨动态的、集成的旅游规划方法,实现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规划有效衔接的空间整合模式和整合机制。通过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实现区域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空间、时间等多目标的协调发展。从目前旅游规划的主流思潮看,国外旅游规划日益由物质形态的空间规划转向对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关注,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思想,推崇以人为本理念,但对旅游规划的范式仍存在争议,空间组织研究大多集中在目的地系统的旅游模型,缺乏对不同尺度旅游规划空间整合的模式及其机制研究,而且理论研究成果常常缺乏可操作性。国内学术界也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部分旅游规划表现出物质规划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但绝大部分仍偏重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少,旅游规划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区域旅游规划方法的综合集成和多尺度旅游规划的空间整合研究较少。
多尺度旅游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系统科学理论、区域科学理论和共生理论的基础上,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的理论框架主要通过规划的技术层面、空间层面和机制层面的整合实现区域旅游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追求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多尺度旅游规划技术整合指规划方法的综合集成,主要包括规划功能的整合、技术体系的整合以及规划程序的整合。功能整合要突出规划的可持续性、弹性、层次性、综合性、整体性、文化性和公正性;技术体系的整合必须以旅游规划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广泛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运用计算机模型和计量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思维方法等;规划程序的整合要求明确不同空间尺度(区域尺度和地区尺度)的旅游规划的内容和步骤。
经典的空间结构要素和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模型对多尺度旅游规划空间整合具有主要的借鉴意义。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根据经典空间结构理论模型和多尺度旅游规划的理论,多尺度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理论模型由点、线、流、通道和网络五个要素组成的实体空间、流的空间和地域空间三个域面互相影响,共同构成多尺度旅游空间互动网络体系。多尺度旅游网络空间演化阶段可以分为:孤散旅游城市、旅游城市聚集区、旅游城市密集带和区域旅游城市一体化共生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区域旅游空间演化过程与相互作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不同尺度的旅游规划的空间整合,可以促使地区内部旅游结构的优化以及所在区域旅游的协同共生。多尺度旅游规划的空间整合模式应当从垂直性整合、水平面整合和整合的动态平衡原理等3个方面进行探讨。其中,垂直性整合指不同尺度旅游规划的空间衔接,主要包括地区尺度和区域尺度的融合,实体空间、要素流的空间和地域空间的兼容,以及空间共生单元的培育;水平面整合涵盖了地区尺度和区域尺度内部旅游规划的时空整合与要素的质、量整合;整合的动态平衡原理主要涉及多元主体、多种因素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动态平衡。
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机制包括社会机制、文化机制、生态机制、经济机制和制度机制等。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的社会机制主要探讨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目标和利益主体协调机制;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的文化机制主要包括城市文化特色的营造以及区域文脉的整合,强调将旅游的发展融入城市发展的整体策略中,将旅游的意识深化到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环境和城市物质文化载体中,并在区域整体文化背景中,实施区域文脉整合,深挖文化底蕴;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的生态机制指以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为切入点,以环境影响评价为科学依据,以加强环境管理和健全规章制度为保障,实现生态建设和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的经济机制是指进一步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经济机制,促进区域旅游要素的集聚和扩散,形成区域旅游共同市场体系和旅游产业结构的协调配置整合。同时,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的实现有赖于旅游规划制度机制的创新和区域旅游管治的完善。
徐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区。运用多尺度旅游规划理论分析了多尺度旅游规划方法的综合集成、规划空间的衔接和整合机制。通过剖析徐州旅游现状和淮海经济区旅游现状,对徐州市域地区尺度、区域尺度(徐州都市圈尺度、徐连经济带尺度、沿京沪线尺度、淮海经济区尺度)进行了多尺度旅游规划空间衔接实证分析。徐州市旅游的多尺度整合必须分阶段采取品字整合、轴向整合和单极核整合模式,沿主要轴线形成京沪和陇海旅游走廊,逐步形成旅游城市密集带,最终构筑一个以徐州为强大核心的跨省旅游圈,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
通过对多尺度旅游规划的系统研究,有6点值得借鉴或进一步讨论的结论:(1)在全球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对多尺度旅游规划进行整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多尺度旅游规划整合是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2)网络化旅游空间格局培育是由传统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转型的转型时期提高旅游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它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的组织体系;(3)多尺度旅游规划技术层面整合必须实现旅游规划方法的综合集成,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规划的衔接主要表现在地区小尺度和区域大尺度旅游规划程序的整合;(4)旅游地域空间的演化具有四个阶段,即孤散旅游城市阶段、旅游城市聚集区阶段、旅游城市密集带阶段和区域旅游城市一体化共生阶段;多尺度旅游规划的空间整合突出强调地区尺度和区域尺度之间要素、结构和功能的整合,以及地区尺度和区域尺度内部旅游规划的时空整合与要素的质、量整合;(5)多尺度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的多域面特征决定了旅游规划空间整合必须科学地确定“发展极”和“协调极”,进一步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和旅游要素市场;(6)空间共生单元的培育对多尺度旅游规划空间整合具有空间引导、落实和细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