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普代克《马人》的叙述策略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人》是美国当代作家厄普代克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作品极富情感力度,讲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厚重的爱,反映了小人物在生存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奈。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独特,它将神话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实现了主题与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该作品使得厄普代克获得196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对于《马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从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主题、宗教意识以及神话与现实的对应关系等角度进行探讨,很少有人论及作品中的叙述策略问题。本文结合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理论,叙事学“聚焦”理论以及叙事空间理论对文本的叙事技巧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由导入、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导入为第一章,主要介绍作者、作品《马人》内容、前人对其研究成果、论文相关理论以及论文整体结构框架。正文由第二、三、四、五章组成。作品中神话与现实交融,现实中的人物大多可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原型。本文第二章从分析神话层面与现实层面的人物形象入手,揭示神话人物与现实人物的对应关系,着重从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命运等方面阐述卡德维尔与神话英雄喀戎两者形象的相似性,指出神话故事与现实的关联性以及作者如何借助神话实现凸显主题的目的。《马人》神话与现实的融合叙述让小说呈现诸多二元对立意象,本文第三章依据结构主义二元对立思想,对选取的“神性与人性”,“死亡与复活”,“自由与束缚”,“神界与人界”,“暴力与平和”五组对立意象进行分析,探讨作品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通过对比,展现主要人物卡德维尔平凡却伟大的一面,同时揭示当代社会存在的贫困,道德堕落、信仰缺失、个性压抑等诸多问题。全书叙述视角多变,小说第二、四、六、八章以彼得作为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其他部分章节或采用第三人称从卡德维尔的视角来叙述,或采用全知叙述模式。本文第四章结合热奈特和申丹的“聚焦”理论,对书中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叙述模式进行了分析。零聚焦即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内聚焦指作品中一个或多个人物的感知,外聚焦指叙述者只关注人物的外部行为,并不涉及人物心理。三种视角有机结合在一个文本当中使主客观叙述相融合,多角度展示了人物形象,同时将人物与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反映了人物在当代社会下的生存困境,三种视角相互补充,有助于读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作品神话与现实、梦境与回忆,过去与现在交融穿插造就了文本的多重空间。本文第五章运用加布里埃尔·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从神界与人界,现实、梦境以及想象等空间的互动来阐述作品中的地志性空间,从《马人》中叙事的共时和历时结构来阐述作品中的时空体空间。地志性空间即作为静态实体的空间,时空体空间即由事件和运动所构成的空间,包括历时与共时两种关系。通过对文本地志性空间和时空体空间的阐述,读者能够感知当代社会的混乱,清晰把握主要人物卡德维尔在空间下的活动轨迹,从而了解人物在恶劣环境下的生活状态。本文结论部分综述结构主义二元对立、聚焦理论以及叙述空间理论的运用对丰富文本内容,拓展文本结构,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小说的叙述策略有利于揭示美国当代社会的精神和信仰危机,展现小人物在生存困境中迷茫挣扎纷繁复杂的心理变化,引起读者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反思。《马人》独特的叙述结构,复杂多变的视角转换,隐喻与象征的大量运用在厄普代克众多小说中是不多见的,本文结合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理论和叙事空间理论,着重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对目前研究来说是较有新意的,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对厄普代克作品的研究。
其他文献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迅猛前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渗透,在东西方夹缝中求生存的新加坡人们既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冲撞,又深感他们身份认同困惑的加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哲学家之一。保罗·里克尔将尼采称为“‘怀疑派’哲学大师之一,他足以同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齐名”。尼采对20世纪哲学、
勃朗特姐妹经历了英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期。在她们的时代,农业开始衰落、工业迅猛发展,社会公共权力和国家经济重心向城市转移。社会的转型带来了新的文明,也引发了
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美国黑人文学逐渐成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在文学界蓬勃发展。作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爱德华· P·琼斯几乎获得
过去三十年,高中兴起了教学改革。然而,这些改革极少得到一线教师的支持,也没能显著促进现实的教学。原因在于改革未能把科学的理念有效传达给教师,结果带来错误的观念,也没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