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上博簡文字字形結構系統調查為基礎,通过精確定量來描述上博簡文字結構狀況,並以此为基点探討相關規律和發展趨勢。出土戰國楚文字材料的研究是當今古文字學界的一個新熱点。尤其是2001開始上博簡楚文字材料(一)~(六)的不斷面世至今,以其36種,640枚共計20000多字的字量足以較為完整地體現其作為文字發展在一個時間階段和特點地域的特點,並使通過對其結構體系的研究而获得某种理論发现成為可能。隨著學界對上博簡材料考釋的日漸成熟,以及數字化手段在上古文字研究中的介入,對該文字系統進行字形結構面貌的完整調查已经具备了可行性,而这项工作對今後的楚文字研究乃至古文字研究的结构理论建設具有积极意義。本論文分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目標為梳理現有文字結構理論和明確上博簡研究現狀。共分三節:第一節為引言。第二節對現有不同歷史時期漢字結構理論研究成果做細緻梳理,對其間重要的結論和發現進行概括。第三節明確現有楚簡帛文字資料,尤其是上博簡文字材料的研究現狀。第二章主要目的為確立本文的研究对象,精確統計本文研究对象的字量和不重複字形總數,並對本文結構系統調查方法進行解釋。共分四節:第一節標明全文研究物件的範圍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第二節對收字範圍内的字和字形数進行全面清理,分析字與字形的對應關係,通過恰當的隸定標準,確定不重複字形為結構調查的基本單位,也是完成現有上博簡字形數量精確清理工作的第一步。第三節在現有字形材料基礎上,剔除合文8個不重複字形,對應字量88字;剔除構件模糊不清、斷裂殘缺的120字;剔除無考釋定論的65個字形,對應字量232字;剔除“構形不明”的31個字形,對應字量367字。確立本文的調查對象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中,2 349個不重複字形,對應共字量19 943字。第四節討論結構模式分析的處理原則:其一,通過類聚結構模式相同的字形來得出不同結構群體之間的“區別性”,以字形實際所具有的與各類結構群體的親和程度來確定其表詞結構群體的歸屬。其二,將靜態結構模式分析與動態結構源流分析相區別,明確本文結構模式調查將以靜態結構模式分析結果為准。其三,將所有字形的結構分析分成兩個兩個層面。首先按照“字形是否以完整的理據性來達成表詞功能”為“區別”,將字形全體分成“非理據性結構”和“理據性結構”兩個大類。然後可以進一步在“理據性結構”類屬中,按不同的結構組合模式進行“六書”相關分類。這樣兩個層級的結構類型分机使得上博簡結構能夠較為妥帖地安置和反映其結構關係的實際面貌。第三章主要針對“無理據性結構”和“無理據化元素”進行考察和探討。本章主要創獲如下:第一,在完整的材料平臺上,對上博簡材料進行窮盡性的結構方面的考察將所有字形按其“表詞結構是否有理據”分出“無理據性結構”得出其精確數量和比例。第二,考察了包括“飾筆羨符”、“下位構件理據缺失”、“字形筆劃或筆勢理據缺失”等“處於量變階段”的無理據化元素的存在和實際数量狀況。第四章主要針對第三章以外“理據性結構”,對其結構類屬詳細考辨。本章主要創獲如下:第一,對上博簡所有理據結構字形的表詞結構模式進行分析和分辨,按照不同的組合模式得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雙聲”和“兼書”六類,並分別計算其字頻和字形、字量比重,得出上博簡字形理據性結構分布概貌。第二,嘗試對上述理據性結構類別中的模糊地帶進行實際廓清,對已有的一些結構概念:包括3種“合體象形”、“分化指事”、“單一成字構件會意字”、“亦聲字”、“會意兼聲”、“形聲兼會意”、“指事兼聲”等的在上博簡文字結構系統分析的可行性進行適當的分辨和論證。第五章在三、四章基礎上,對上博簡文字結構狀況進行總述。第一節基於對上博簡字形的無理據性結構比重非常小的狀況的描述,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用來說明上博簡文字系統從結構上看還只是一種發展程度較為有限的文字體系。第二節討論上博簡理據結構下屬分類不均的狀況,通過對象形結構和形聲結構的比例高低確切數量的衡量,比較真實而客觀地反映出博簡文字體系的發展水準。第三節對上博簡的無理據性結構元素在六種理據結構中的分布狀況,通過無理據化元素在象形、指事和形聲三種結構方式中的数量比,反映其與漢字史中形聲結構和兼聲結構比重越來越大的過程是互為因果的。漢字的結構方式自甲骨文、各期金文至上博簡文字所處的戰國楚簡帛文字系統,其内部不斷發生調整,是一個動態演進的系統,從上博簡文字系統片段來看,其過程主要表現為象形、指事結構構形理據性的逐步削弱和形聲結構的不斷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