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目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标准方案仍为CHOP方案,该方案与CD20单抗美罗华(Rituximab,R)联合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虽然有大量研究提示患者起病时的一些临床特点与治疗结果相关,但治疗过程中不同药物的剂量及使用密度与治疗结果的关系研究尚匮乏。本研究着重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前的临床相关指标以及治疗过程中药物的时间剂量强度和相对剂量强度等因素与治疗结果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9月到2014年8月间,在我院治疗中心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52例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其治疗方案均为(R)-CHOP方案且有完整随访资料。收集治疗前的相关指标,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有骨髓侵犯、结外侵犯个数、国际预后指数(IPI)、Ann Arbor分期及分组、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的环磷酰胺、强的松和阿霉素的平均每疗程剂量强度(Dose intensity per cycle,DIPC)、相对剂量强度(Relative dose intensity,RDI)、平均每周剂量强度(Dose intensity per week,DIPW)以及(R)-CHOP方案的平均相对剂量强度(Average relative dose intensity, ARDI)。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Chi-square检验和Fisher exact检验以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和Cox回归分析,并列出相关生存曲线图,分析统计上述因素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缓解与长期生存关系,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1、全组资料中,男性∶女性=1∶1,中位年龄为59.5岁(19-85岁),>60岁以上者26例(50%),中位随诊时间为34个月为(6-95个月)。根据Ann Arbor分期,其中Ⅰ期和Ⅱ期共25例(48%),Ⅲ期和Ⅳ期共27例(52%),有B症状17例(33%),无B症状35例(67%)。IPI评分低中危(0-2)有41例(79%),中高危有11例(21%)。 2、52例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经Pearson Chi-Square统计后发现,治疗前患者的年龄、IPI评分、乳酸脱氢酶以及治疗过程中强的松每周剂量强度≤166.6mg/m2/周,均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R率有影响(均P<0.05)。在对患者OS资料进行Kaplan-Meier分析,经Log rank检验治疗前患者的IPI评分、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结外侵犯≤1个、骨髓侵犯,治疗过程中环磷酰胺每周剂量强度≤249mg/m2/周、阿霉素每周剂量强度≤16.6mg/m2/周和强的松、环磷酰胺、(R)-CHOP方案的相对剂量强度≤90%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OS有关(均P<0.05)。 多因素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将与CR相关的预后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IPI积分和强的松每周剂量强度为CR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年龄>60岁、IPI为中高危组(3-4分)、强的松每周剂量强度>166.6mg/m2/周的淋巴瘤患者CR率较低。将与OS有统计学意义的预后因素纳入Cox回归,发现阿霉素每周剂量强度和IPI积分独立于其他临床因素影响OS(P<0.05),治疗过程中阿霉素的每周剂量强度>16.6mg/m2/周以及IPI为中高危组(3-4分)的淋巴瘤患者OS期较短。 结论: 我们单中心资料表明,对于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用(R)-CHOP方案治疗,不但起病时的年龄、性别、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骨髓是否侵犯、结外侵犯个数、IPI评分、Ann Arbor分期及分组等因素与治疗结果相关,而且治疗过程中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的每周剂量强度以及强的松、环磷酰胺和(R)-CHOP方案的相对剂量强度等也对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和长期生存产生影响。因此,在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应尽量按照预定治疗方案中的时间、剂量给药,有利于提高长期生存率和完全缓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