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通过“异域之眼”观察东亚国家间的社会历史文化,已经引起学界重视并出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研究课题与成果。“燕行录”作为域外汉集,因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李德懋随使出行燕京(北京的旧称)时所作的《入燕记》就是这样一部著作。作为燕行文献代表之一,《入燕记》通篇由汉文写成,但却和中原汉语本身有很多不同,因作者李德懋是朝鲜人,受自身母语制约,再加之《入燕记》以抄本传世,且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通过“异域之眼”观察东亚国家间的社会历史文化,已经引起学界重视并出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研究课题与成果。“燕行录”作为域外汉集,因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李德懋随使出行燕京(北京的旧称)时所作的《入燕记》就是这样一部著作。作为燕行文献代表之一,《入燕记》通篇由汉文写成,但却和中原汉语本身有很多不同,因作者李德懋是朝鲜人,受自身母语制约,再加之《入燕记》以抄本传世,且抄录者众多,因此文本中出现了很多“非常规汉语”,这也为今人在阅读时带来了不便。此外,李德懋虽是朝鲜当时主张向清朝学习的北学流派人员之一,《入燕记》亦为其燕行之作,但无论是李德懋本人,还是《入燕记》的形式与内容,所透露出的北学性却与其他北学派成员有着明显的区别。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运用历史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李德懋的《入燕记》进行整理研究,作出全篇完整录文,并整理与归纳其中的异体字,以写本的方法确定文本的隶定正读。同时分析其中的词汇和语言,对文本进行细致梳理,全面解读。在整理成可用现代读本的同时,使用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方法,发掘出《入燕记》在文化史上的特别之处,同时进一步探讨李德懋的对清认识。在进行综合性文本研究后,可以发现《入燕记》中的异体字是受到抄录者个人书写习惯、汉字系统本身、朝汉语言固有差异以及汉籍东传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其中笔画变化最为普遍,偏旁变化次之,整字变化现象较少。《入燕记》中的词汇来源主要分为汉源汉字词、利用汉语语素自造的汉字词、利用朝语语素自造的汉字词,而汉文化的强势影响以及朝汉语言差异是其词汇形成的动因。文中所记录的言语交际以及朝鲜语现象等,不仅可以使后人了解朝鲜文人对汉语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可探知当时中朝语言接触的样态。李德懋以“他者”的眼光,记录了其在燕行途中的所见所闻,内容涉及山川风貌、名胜古迹、文物历史、风俗民情,详略得当,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民俗文化价值,为后人进一步了解中韩两国的历史,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同时也为深入研究中韩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此外,与其他“燕行录”相比,《入燕记》又包含李德懋脱离使行,单独行进十一天的见闻记录,这也为全面了解当时朝鲜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李德懋受到传统华夷观的影响,又因他的王族身份,其“尊明排清”的意识相较于其他北学成员更为明显。但其嗜好读书,还有他追求自然和真实的写作风格,也是《入燕记》不同于其他北学成员燕行作品的原因之一,仅凭《入燕记》来论断李德懋的北学性,则有失偏驳。李德懋深受好友——北学派先驱洪大容燕行的影响,其本人在燕行时乃至归国后,一直与清学人进行积极交游,互换学术信息,从而构建起了两国间的知识网络,对朴趾源等燕行后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从他对南学所表现出的关心态度等方面来看,李德懋在北学派中有其独特性的同时,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印第安“问题文本”之名归类、安置了一组吊诡的文本序列:面世之初,它们长期被视为关于美国印第安历史经验与生存际遇的真实记载,分别作为历史材料、民族志、传记或自传等纪实性文体流转于公共阅读空间。虽然它们所自诩的“真实性”先后在不同层面和程度上被证伪,但它们依然深度介入现实,并在大众之印第安想象的塑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认为,作为人类认识并把握世界的重要路径,文学想象及其所携带之审美意识形
人类社会是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两性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女性臣服于男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男性用征服和奴化的方式,凌驾于女性之上,使女性长期处于压迫之中。中国古代社会的两性关系从男女有别,发展到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最终确立和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周易》更是从宇宙生成的角度为男尊女卑提供了合理的依据。这种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成为了几千年来人们的“集
随钻声波测井的特点是钻井和测井同时进行,其优势在于测量结果准、测量速度快,且能实时指导钻井方向,这使得随钻声波测井在大斜度井、水平井和海上钻井平台中被广泛应用。但目前在声场模拟和数据解释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软地层横波速度不易获取;模拟波形和实验波形存在较大差异,接收信号的力学量类型不甚明确;各分波的反演慢度频散曲线难以提取;反演慢度频散曲线中伪模式对真模式的干扰难以去除。因此,针对
词意画是中国绘画文学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是文学与绘画相互融通而催生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词情呈象于画面,画意深蕴于词作者也。词意画的概念,萌芽于唐,丰富于宋元明清,明确于当代。从艺术本身看,词意画是以词画融通为基础,画作深蕴词意的一种艺术形式。“诗画一律”“诗画互有”“诗余”“游戏”“自娱”等是彰显词意画内涵的几个重要范畴。基于词的文学属性与画的图像文化身份,词意画的外延,包括三个层次,由内而外依次是:
生或灭?修复还是破坏?如实地描述此时此世,还是寄托于新世界?这些问题即构成了米歇尔·韦勒贝克写作的动力,又驱动了对其作品矛盾甚至各执己见的解读。韦勒贝克先以诗言志,以这种矛盾不显的总体性话语初入文坛,却在随后以挑衅者之姿震惊文学共和国,他通过书写构建了一个意义(感官)混乱却宽慰人心的文字世界,于当代世界的废墟之上建筑了大教堂式的作品。其文体风格相对简单透明,文义却不乏含混和眩晕之处。作品不仅包括自
论语派是民国史上的重要文学流派,在其主要活动的1932-1949年间向中国译介了幽默、小品文、西洋杂志文等文体,并翻译了大量的作品。对于论语派翻译活动的研究,学界在一手资料梳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之前的研究多被幽默、性灵等题材限制,对论语派译者们留下的大量一手资料以及论语派期刊的翻译文字和出版物本身的关注不够深入。本研究针对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对论语派翻译文字的解读和分析,尝试从论语派的论述
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教育变革可持续性相关的一个关键知识缺口是外语教师的身份学习过程。本研究旨在通过教师情绪探索教育变革的核心过程,即语言教师身份学习。为此,本项质性研究通过纵向个案研究设计,跟踪华东地区某高校的四位大学英语教师,以了解他们在情绪上如何回应课程改革,身份学习的过程如何发生,以及情感与身份学习如何互动。结合理论框架,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收集了整个学年课程实施的数据:聚焦个体生活经
近些年,随着学界对明代宗藩文化成就的关注,对各藩文学及文化成就研究的成果明显增多。秦藩作为天下首藩,研究成果却不甚理想。明代秦藩的文学创作不仅是宗藩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明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鉴于此,本文将以秦藩宗室中现存的作家及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秦藩文学的发展脉络及整体风貌进行系统论述,并揭示出秦藩文学对陕西及明代文学中的贡献与价值。文章分为六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对明代秦藩的权
关系从句是在语言中广泛存在的从句类型,也是语言类型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迄今为止的汉日语关系从句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于语序、时体、非限制关系从句的功能等方面。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关系从句研究并不止于上述领域。因此本文基于语言类型学角度的关系从句研究,探讨汉日语关系从句在句法、语义方面的特征。主要以汉语和日语语料库中大量的汉日语关系从句语料为对象,做细致描写和汉日对比研究,也把汉日对比研究中发现的
Kub3最早作为Ku70结合蛋白被发现。Kub3及其同源蛋白在酵母、拟南芥、斑马鱼、小鼠和人中都存在,且从酵母到人高度保守。前期研究发现Kub3酵母同源蛋白Atp23p具有调控酵母线粒体ATP合酶亚基6前体成熟以及协助亚基6组装到线粒体ATP合酶的双重功能,Atp23p序列中金属蛋白酶特征序列区HEXXH motif是其水解酶功能区,但是Atp23p协助线粒体ATP合酶组装的功能区目前还不知道。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