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一部叫《入殓师》的日本电影,从普通殡仪者角度,重新理解了死亡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使人在认真思考死亡之余,得到生活的激励,同时也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了“入殓师”这一“神圣职位”的社会价值。如果电影能够通过“影像”改变人们的心理认识,那么好的建筑设计是否也能像电影一样,引导人们改变对殡仪馆建筑的传统“厌恶”呢?更甚至能够还原人类殡葬建筑本身应有的尊严。
人类历史上宏伟的殡葬建筑,体现着先人们对彼岸世界坚定的神圣信仰。它们是崇拜的符号,是思索的延伸,它们作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向人诠释着“城市圣地”的深刻内涵。可是时过境迁,当人类的文明走过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时,当代殡仪馆作为当代殡葬建筑的重要组成,却没能继承远古殡葬陵墓的“神圣”属性,长期处于被社会忽视的尴尬之中,成为了人们必须面对却又不愿面对的“特殊事物”,被排除在人们的日常视线之外。但躲避并不是解决之道,人总有故去的一刻,死亡总需面对,亲人的躯体在没有信仰的空间中火化消逝是对亲人的敷衍,更是对生命的亵渎。所以建筑师有责任还给人们一座“城市圣地”。
一切源于文化,对殡仪馆建筑设计本身的研究也是如此。论文通过对人类殡葬文化起源和中西方殡葬文化的差异的研究,试图总结出一些对未来殡葬文化发展方向的判断,并结合我国殡仪馆现状调研,对当代殡仪馆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一定深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借鉴国外优秀殡仪馆建筑设计案例和其他相关有价值的殡葬建筑研究,沿着传统文化的延伸,人本主义思想的回归以及自然元素的运用这三大轴线,展开对未来殡仪馆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探讨。
最后,论文通过现代手机技术所带来的数码祭奠方式来重新定位未来殡仪馆建筑的设计形象,并对纪念死亡方式进行时代性的解读。这种从纪念功能上的(而不单单只是建筑形式语言上的)时代技术与时代观念的引进,将有可能改变殡仪馆建筑的在人们心中被厌恶的默认地位。最终从意识上、制度上、习俗上、特别是时代性上完善未来殡仪馆建筑“城市圣地”这一默认价值的实现,为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创造一个语义上以及视觉上的“精神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