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借助批评性话语分析来丰富政治语言学理论,借助纪录片克里米亚回归之路探究文本之后所隐藏的权利、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由于克里米亚事件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因此该选题具有可行性。多角度语言研究广泛应用于现代语言学中,该论文从认知语言学、语言文化学、语义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新闻学等理论基础对“克里米亚回归之路”文本进行分析,使研究更具理论依据。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于选用纪录片作为政治文本,从语言的概念认知和交际功能两方面阐释语言、政治、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采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以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模式作为分析框架。分析依照描写、阐释和解释三个步骤展开,依次分析选取语料的语言特征,然后结合话语发生的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分析语言在特定场合下所起的作用,并进—步探究说话者的目的和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论文主要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现实性,确立了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和方法,指出了论文的新意,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正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相关理论。阐述了政治文本的特点及其功能,具体介绍了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和费尔克劳三维分析框架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支撑作用,该两种理论方法也是本文进行文本分析的方法论基础。第二章主要从文本的概念认知功能方面和交际功能方面对文本进行了批评性分析。作者依据语言的分类系统,及物性系统和转换引用方面,依据话语中出现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特别介绍了在俄语中“我的-别人的”这组概念在政治文本中充当的作用。之后作者将话语人物分为俄罗斯政府官员、克里米亚民间武装力量和当地百姓这三类,并举出典型代表,进行相关特点分析;并借用新闻学相关知识,阐述采访这种转述形式在政治文本中的特殊地位。结束语针对第二章的文本分析,提出了作者的总结性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