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食管癌、胃癌、结直肠肛门癌是当前主要的消化道癌症类型,三者总死亡人数占苏州市全部癌症死因的31.0%。研究表明消化道癌症的死亡变化趋势与年代、年龄有关,但目前尚无关于消化道癌症未来死亡率预测的研究报道。研究目的了解2002-2016年苏州市居民食管癌、胃癌、结直肠肛门癌的死亡特征。建立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分析死亡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10年的年龄别死亡率,从而进一步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制定消化道癌症的防治政策、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利用苏州市2002-2016年慢性病报告和死因监测数据,以ICD-10进行死因分类。本研究纳入年龄在45岁及以上,且死因为食管癌(C15)、胃癌(C16)、结肠癌(C18)、直肠癌(C19-20)、肛门癌(C21)的病例总共60689人。计算消化道癌症不同性别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等指标,并建立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进行死亡预测,同时利用平均绝对百分误差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效果。研究结果1.2002-2016年苏州市居民消化道癌症死亡60689例,其中男性40975(68%)人,女性19714(32%),总死亡率为150.60/10万,平均死亡年龄为71.33±10.39岁。其中,消化道癌症男性死亡率为207.31/10万,女性死亡率为96.15/10万,男性和女性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苏州市2002-2016年消化道癌症的总体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01),其中男性(P<0.001)及女性(P<0.001)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本研究中,食管癌和胃癌的死亡人数分别为14464(23.8%)人和34478(56.8%)人,且其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01);结直肠肛门癌的死亡人数有11747(19.4%)人,死亡率呈上升趋势(P<0.001)。2.2002-2016年苏州市消化道癌症总体及不同性别的死亡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且在2006年出现了波动。食管癌和胃癌死亡指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结直肠肛门癌的死亡指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预测这种趋势在未来10年将继续保持下去。3.随着年龄增长,苏州市消化道癌症死亡率逐渐上升;除了 85岁及以上人群外,其他各年龄组死亡率均随着年代发展逐渐下降。从苏州市消化道癌症的年龄别死亡率变化曲线上看,85岁及以上人群的食管癌和胃癌死亡率出现后移现象,逐渐超越80-84岁人群成为新的死亡年龄高峰。4.使用Lee-Carter模型对2002-2016年苏州市的历史死亡数据进行拟合。经验证发现时间序列模型在ARIMA(0,1,0)时,苏州市消化道癌症死亡率预测值的动态趋势与实际值基本吻合,模型整体的拟合效果较好;同时,在年份和年龄水平上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值均大于20%,说明Lee-Carter模型应用于苏州市消化道癌症死亡数据的效果较佳,其中男性的预测效果优于女性。研究结论1.2002-2016年苏州市居民消化道癌症的总体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其中食管癌和胃癌的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结直肠肛门癌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并预测未来10年这些趋势将继续保持下去。2.年代效应:苏州市消化道癌症的死亡指数在2006年发生波动,说明在2006年之前,死亡较平稳,在2006年后,尤其是食管癌和胃癌的死亡指数出现明显的下降,可能是前期采取的消化道筛查、体检等卫生政策已经产生明显效果。3.年龄效应:苏州市消化道癌症的死亡率在85岁及以上人群中呈逐年平稳上升的趋势,而其他年龄组死亡率逐年下降,使得85岁及以上人群逐渐增加成为新的死亡高峰,这种死亡年龄高峰后移的现象可能是苏州人口老龄化影响的结果。4.本研究发现Lee-Carter模型在苏州市消化道癌症死亡率的预测上,效果较佳,模型构建可靠,可进一步拓展应用于其他慢性病死亡的趋势分析和风险预测。该模型反映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以来,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改善对消化道癌症死亡率的影响,也可用于评价人口老龄化和癌症防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