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疾病,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T2DM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多项研究均显示T2DM主要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或胰岛素抵抗引起,或两者共同引起。另外也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较健康人群减少[1]。GLP-1是肠道分泌的一种肠促胰素,可以通过促进胰岛素合成与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的方式降低血糖[2],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药物。然而,GLP-1在人体内极易被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 4,DPP-4)降解,其半衰期仅为1-2min,且其降解产物会使其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3],因此,天然的GLP-1很难直接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因此,对GLP-1的研究主要就集中在了研发中长效GLP-1类似物上。目前较为常用的两种GLP-1类似物分别是艾塞那肽及利拉鲁肽。为进一步明确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探讨它的降糖机制,本试验分别应用利拉鲁肽及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对比两种药物的降糖效果,为临床应用GLP-1类似物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及更好的证据,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选取在我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初诊或既往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100人(男性51名,女性49名)。2分组:随机分组。试验组:利拉鲁肽组50例(男26人,女24人,年龄46.93±8.34岁,体重指数27.45±1.73 kg/m2)。对照组:二甲双胍组50例(男25人,女25人,年龄47.37±8.61岁,体重指数27.08±1.46 kg/m2)。3研究项目:对入组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入组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计算体重指数。测定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监测空腹及2小时血糖水平。治疗时间结束时再次测量及测定上述指标。4药物剂量利拉鲁肽:起始剂量0.6mg/次,1次/日,早餐前皮下注射,1周后调整剂量至1.2mg/次,1次/日,早餐前皮下注射。如1月后血糖仍未达标,可调整为1.8mg/次,1次/日,早餐前皮下注射。二甲双胍:起始剂量500mg/次,2次/天,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2000mg/天。6治疗时间:12周。7追踪:用药12周后复测上述指标。8统计:应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性别构成比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受试者用药前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一般情况比较用药12周后试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的BMI、腰围、SBP、DBP均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受试者BMI、腰围、SBP、DBP较对照组受试者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糖、血脂比较用药12周后试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的Hb A1c、FPG、2h PG、TG、TC、LDL-C均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HDL-C较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HDL-C较前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HbA1c、2hPG、TG、TC、LDL-C较对照组受试者下降明显,试验组HDL-C较组对照组受试者上升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FPG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减小体重指数及腰围,降低血压,并改善血脂代谢障碍。利拉鲁肽治疗过程中低血糖风险小。本试验中观察到利拉鲁肽的上述作用均优于二甲双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