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首先是上世纪50年代由Lado(1957)提出的对比分析方法(Contrastive Analysis)。50年代末,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心灵主义指出,语言具有创造性,受规则的支配,人们能够理解和说出无穷无尽的新奇句子。由此,语言研究的重点从对外部因素的研究转向对大脑的研究,注重探讨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rice)。60年代后期,Corder提出了语误分析(Error Analysis)。70年代初,Larry Selinker把自成体系的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称做中介语(Interlanguage,简称IL),强调学习者自身因素的重要作用。中介语一词的出现标志着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了。 本文试图探讨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性格因素和外语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性格外向有利于第二语言学习,性格内向不利于第二语言学习。因为前者好交际,活泼,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并寻求更多的学习机会;而后者寡言少语,被动性大,不能主动参与语言学习活动,从而失去很多的学习机会。本文借助艾森克人格量表中的E量表,分别对小学毕业班、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和大学三年级的英语学习者(共226名)进行性格测量,借助描述性统计学,利用SPSS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发现,被试者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和他们的英语成绩没有或很少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不管怎样,我们必须承认学习者确实在性格上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至于什么样的性格对第二语言习得中哪些方面有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是个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空间,也正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