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承载力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fel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河运输因其成本低、运量大、高效节能的特点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不断深入,运输需求与生态保护需求日益提升。为了满足不断提升的水运需求及内河船舶大型化的要求,需要提升航道尺度来保证内河航道运输能力和内河航运低成本竞争优势。然而河流本身还具有发电、景观、供水、防洪和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因此在航道建设过程中,探究如何兼顾多目标协同发展成为了当前航道建设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理论界与实务界迫切需要一个多目标协同下的航道承载力理论体系与评价模型作为评价航道承载力水平及界定航道最大开发尺度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本文以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依托,以航道承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定义、内涵、影响因素和评价模型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首先,本文首次界定了航道承载力的定义与内涵。航道承载力是指航道基于自然禀赋,在一定社会经济与技术条件下,响应生态、航运、防洪、用水等多目标协同需求下能够开发的最大航道尺度。同时,航道承载力具有五种特征,分别为阶段性、有限性、可增长性、协同性、互适性。其主体为航道资源,客体为“生态——经济与航运——河流多功能利用”的协同目标,代表极限性的特征指标为“最大航道尺度”。
  其次,本文构建了以航道资源供需(供给层、需求层)为骨架,开发能力(开发层)为提升手段的“供给层——需求层——开发层”影响因素体系。其中供给层主要体现航道尺度受到河道水位、径流量、流速、水沙、河势等自然特征因素影响;需求层从航道承载力的客体出发,以生态、经济与航运、河流多功能利用为三个子因素层,包含12个重要的需求层影响因素;开发层是指与提升航道物理尺度(硬实力)相关的影响因素和与提升服务水平(软实力)相关的影响因素。
  随后,本文研究了多目标协同下航道承载力系统中影响因素互适机理,包括互适性内涵、规律、互适过程与互适机制,提出了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阶段的判定方法。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性内涵是指内部系统层因素的协同性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调控作用下,其资源分配、多目标、供需和约束等方面相互适应达到一种最优策略。航道承载力互适规律表现为一个不断重复的非线性螺旋式、同时具有波浪式上升的过程,不断推动航道承载力系统中众多影响因素从低阶非合作博弈的协同状态向更高级协同互适的状态波浪式转变。航道承载力系统的影响因素互适协同过程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博弈过程,并且不同阶段呈现的影响因素的互适协同度、特征条件、冲突内容和矛盾程度各不相同。
  再次,本文建立了航道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基于多目标下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机理,提出了航道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每一指标的计算方法、数据来源和评价指标范围进行科学解析;确定了航道承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组合定权),提出航道承载力单指标与综合指标评价模型,同时提出了航道承载力五级判别标准:完全可承载(5分)、可承载(4分)、临界可承载(3分)、不可承载(2分)和完全不可承载(1分)。
  最后,本文论述了航道承载力的可提升潜力机制及极限理论结构,设计了多目标协同下航道承载力——最大航道尺度的计算方法。本文在航道承载力“极限”理论结构基础上,将极限航道承载力的计算模型设计为四个单一模块(自然禀赋、经济与航运、河流多功能利用及生态导向模块)及一个多目标协同模块。该模型以研究航段内的各子模块的承载力评价值与各子模块下航道尺度计算结果为基础,运用“AHP法——熵值法——改良变异系数法”对各子模块计算结果进行协同定权,最终得到多目标协同下最大航道尺度。为确保模型可行性,本文应用AE航道作为算例对以上评价模型与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进行了验证。
  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在理论上,本文首次将生态、河流多功能利用等因素与经济因素并列作为影响航道承载力的需求因素,明确了航道承载力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其互适机理,通过构建多目标协同下的航道承载力评价模型与计算方法衡量航道承载力水平及计算最大航道尺度,填补了航道承载力相关研究领域的不足。同时,通过明确航道承载力系统协同互适的机制,为今后航道承载力的测度及多目标协同下最大航道尺度的计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上,本文首次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量化指标以直观评价航道承载力的现状水平。该评价结果是多目标协同下最大航道尺度计算方法的综合协同计算模块的定权策略的基础。这一方法可以有效测度航道建设中的最大航道尺度,缓解当前航道建设与经济、生态和河流多功能利用发展中的矛盾,并为今后实际航段的最大航道尺度设计提供决策支撑。
其他文献
改扩建高速公路路面施工阶段时,路段存在转序、交织等复杂施工区环境,半幅施工半幅行车时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为探求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行车风险、驾驶负荷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多名驾驶员自然驾驶时的连续数据,采集了车辆运动参数速度、横向加速度、纵向加速度;驾驶员操作参数方向盘角度、油门、刹车;车辆偏移参数偏离左车道、偏离右车道距离;车辆跟车参数车头时距、同车道目标纵向距离、同车道目标横向距离、同车道
学位
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引起的桥头跳车问题影响了行车的舒适性,阻碍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昂贵的养护和维修费用,随着我国公路等级和里程的增加,桥涵等构造物的数量也在增加,这一问题将更加严重。土工格室具有强大的侧向约束作用,能够直接限制网格内土体的侧向变形,在实际工程中增加土体强度和减小变形方面效果显著,鉴于此,提出用土工格室加筋桥头路基处治差异沉降。但是,与实践相比,土工格室加筋机理方面的研究明显滞后;
学位
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流汇集、疏散的重要节点。由于渠化设计及信号控制等管控措施,交叉口进口车流流向与车道功能均有明确划分,导致多数驾驶员在信号交叉口进口路段进行变道操作。但是部分变道行为是危险变道行为,会严重干扰信号交叉口的正常通行秩序,同时也是引发信号交叉口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结合数学模型及机器学习算法,研究了信号交叉口进口路段变道行为危险度辨识方法,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具体进行了
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网络中的枢纽点,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盐田港作为华南地区超大型船舶首选港,面临“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多项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迎来发展的关键期。但受限于土地资源紧缺等因素,盐田区港城冲突仍然存在,阻碍了盐田区港城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明确盐田区港城融合发展程度,探讨融合发展策略,能够为相关政策和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在明确港城融合内涵的基础上,首先对盐田区和盐田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凸显,垃圾分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垃圾分类的实施要以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为基础的环环相扣、高效顺畅的生活垃圾物流系统作为保障和支撑。济南市是生活垃圾强制分类46个城市试点之一,对济南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进行优化研究,科学确定设施选址,合理制定车辆调度方案,使整个生活垃圾
沥青路面作为高速公路主要路面形式,在其服役过程中,水损害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大部分水损害都是由于在水的作用下沥青与集料之间的黏附性不足导致的。研究表明,集料的化学组分及表观特性这两特性会影响沥青与集料之间的黏附性。为了减少水损害的发生,需要对沥青与集料进行优选,采用现阶段国际上较为先进的表面能方法进行研究,探究集料化学组分及表观特性对集料表面能产生的影响。本文从集料化学组分与表观特性两个方面对集料表
学位
随着道路建设的大发展,沥青路面的占比越来越高。作为典型的黏弹性材料,受服役环境的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基本性能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在沥青路面设计过程中,必须正视对沥青混合料基本性能造成影响的因素并明确影响规律,以期对沥青路面设计做出指导。现有对沥青混合料基本性能的研究重点考察温度以及液态水环境等因素,而往往忽略了气态水(即湿度)这一因素。气态水是造成沥青混合料水损害的“元凶”之一,因此有必要明确水气浓度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以及地下工程的建设,超大基坑及超深坑中坑等异形复杂基坑工程的数量和型式也越来越多。在实际工程建设中,由于建筑和结构本身的特点、使用功能及施工技术在时空上的要求,需要在已开挖基坑底部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开挖,形成坑中坑式复杂基坑。目前随着超大型地下空间迅速发展,对异形复杂基坑工程呈现更加多样性趋势,然而国内外对坑中坑异形基坑的相关研究和文献资料却十分有限,还没有专门指导坑中坑异形基坑
学位
透水式沥青路面的大量推广使得高黏改性沥青的研发速度迅猛提升,但是研发出的高黏改性沥青仍然具有黏度不稳定的缺陷。高黏改性沥青在使用中也需要提升沥青—集料黏附性、沥青黏韧性、耐老化性能。为了配置性能更优的沥青,使其能更好地满足交通服务需求,需要建立沥青特征官能团与沥青性质之间的关系。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试并计算得出12种沥青中各官能团的官能团指数,使用表面能理论体系计算出沥青与集料的黏附结合能及沥青
皖江区域水陆空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航运产业基础雄厚、航运要素成本低廉,航运文化历史悠久。随着国家级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的实施以及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区域性战略落地等诸多有利因素,为皖江航运产业的发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机遇。因此,研究航运产业空间分布特征与集聚效应对进一步优化皖江区域航运产业布局,推动皖江航运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升航运产业在安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安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