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昆仑造山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同时也保留了前寒武纪超大陆演化的地质信息。本次研究中识别出的1.68Ga变玄武岩应为东昆仑地区响应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产物,中国西部陆块很可能早在古元古代即参与全球超大陆演化。加里东早期,南部布青山—阿尼玛卿洋主洋盆北缘俯冲消减的背景下,东昆中弧后有限洋盆曾持续扩张。东昆中蛇绿岩(蛇纹岩年龄502±4.9Ma)属一系列SZZ型蛇绿岩,形成于成熟的弧后扩张环境,为这一时期有限洋盆扩张的地质记录。原特提斯洋演化阶段的东昆中洋应为南北双向俯冲,在昆中断裂的南北两侧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弧性质的岩浆岩。以督冷沟东二长花岗岩(448±5.1Ma)为代表的一系列埃达克质岩石具加厚下地壳成因,它们在加里东期侵位于昆中断裂以南的大洋玄武岩高原,进一步印证了原特提斯洋的南向俯冲。龙什更和驼路沟分别为昆南带上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形成的铁钴、钴金矿床。它们的成矿时代分别为不早于1032±19Ma的中元古代末期和434±4.6Ma的早志留世,所处构造背景分别为地幔柱构造体制影响下的大洋玄武岩高原及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晚期的海盆中。东昆仑热水沉积型钴矿成矿物质总体来源于地幔深源、围岩地层或岩浆,成矿流体以喷流热液为主,也有渗流热液或热液叠加阶段岩浆热液的加入,成矿物质及流体的多源性为成矿元素的运移、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后期构造作用影响下,矿体不同程度地受到变质变形改造:因地层和矿体倒转导致产状变化、层位延深有限(龙什更),或经广泛构造置换而重新定位呈现“似层非层、似脉非脉”特征(驼路沟)。各热水沉积型钴矿床均具特有的、由特殊岩性构成的层位—“热水沉积双建造”,包括各类热水沉积岩和富含有机质的黑色岩系,其二者组成了标志性的热水沉积“双建造”。其中,驼路沟的热水沉积岩并非单一的硅质钠长质岩,而是以硅质钠长质和碳酸质作为不同端元、存在成分过渡的硅质-钠长质岩-碳酸盐岩石。夏日哈木和阿克楚克赛均为昆中带上岩浆熔离成矿作用形成的镍钴矿床,它们的成矿时代为晚志留-早泥盆世,这一时期原特提斯洋壳俯冲板片被拉断形成板片窗,深部软流圈物质上涌并发生减压熔融。矿石中的镍与钴密切相关,矿体中镍品位高的部位钴品位也高,前人对镍的含矿与非含矿岩体的判别对钴来说同样适用,含矿岩相主要为富含橄榄石和辉石的超镁铁质岩相。通常情况下,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越高、岩浆分异越充分越有利于成矿,有利的围岩条件(大理岩等)可使岩浆受到更充分的同化混染,促进硫饱和进而促进熔离成矿、镍钴富集。岩浆过程中钴与铜镍具不同分离机制。受熔体间分配系数等因素的影响,镍黄铁矿等镍的硫化物含钴量较高、磁黄铁矿及黄铁矿中仅含少量钴,黄铜矿基本不含钴。典型熔离型镍钴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热液蚀变,钴含量较高的矿物主要是热液矿物(镍)辉砷钴矿和辉砷镍矿,显示岩浆演化晚期的热液过程对钴的局部富集有重要意义。督冷沟为昆南带上由受构造控制的热液脉型矿床,而非部分学者认为的热水喷流沉积矿床,成矿时代应在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印支晚期。幔源流体沿断裂上涌过程中淋滤、萃取围岩地层,使成矿物质在构造薄弱地带不断富集。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受到NEE向断裂构造的严格控制,矿体对地层岩性、岩浆岩等无选择性,而与热液蚀变有很大关系。矿体氧化深度与裂隙发育程度有关,裂隙发育程度越高,矿体氧化深度越深,远离断裂(距地表较深)处的矿体氧化较弱。在平面和剖面上,矿体总体呈斜列式排布、透镜状叠置出现。矿体深部向东侧伏,控矿断裂显示为“右旋逆断”性质,矿体在走向上近东西、倾向上由缓变陡部位较厚大,显示出分段富集特征。对于督冷沟、驼路沟等热液及热水沉积型矿床,钴元素除了以钴黄铁矿、含钴黄铁矿的形式产出外,也以辉砷钴矿(Co As S)、硫钴矿(Co3S4)和钴华(Co3(As O4)2·8H2O)等独立钴矿物形式出现。龙什更矿床较为特殊,钴元素主要以氧化物水钴矿(Co O(OH))形式存在,与以褐铁矿为主的金属氧化物紧密共生。对于夏日哈木、阿克楚克赛等岩浆熔离型矿床,相较于以类质同象进入硅酸盐、氧化物和硫化物晶格、或赋存于镍黄铁矿和紫硫镍矿(Ni2Fe S4)等硫化物中,钴元素更倾向于赋存在砷化物中。以辉砷钴矿和镍辉砷钴矿(辉砷钴矿富Ni变种)中含量最高,其次为辉砷镍矿(Ni As S)、镍黄铁矿等。不同于镍成矿作用方式的单一性,钴矿的形成不限于特定成矿地质条件或因素,在多种构造环境中、多种成矿作用下均可富集成矿。东昆仑造山带钴矿成因类型具有多样性,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具有多源性,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性、叠生性。可将其大致划分为三个成矿系列:热水沉积成矿系列、岩浆成矿系列和热液成矿系列,其中热液成矿系列包括和热液脉型和矽卡岩型两个子系列。前寒武纪时期,在地幔柱的影响下,前原特提斯洋中万宝沟群大洋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为昆南带后期海山上的热水沉积成矿(龙什更)奠定了重要基础;加里东期柴南缘形成完整的沟—弧—盆体系,昆南、昆北带均发生了热水沉积钴成矿(矿源层)作用(驼路沟、肯德可克),而后随着大洋板片断离形成板片窗、软流圈上涌并发生减压熔融,昆中带发生岩浆熔离型镍钴成矿作用(夏日哈木、阿克楚克赛);印支期古特提斯洋闭合以后,区域上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壳-幔相互作用为受构造控制的热液脉型钴矿(督冷沟)以及伴生钴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尕林格等)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印支期的造山作用也使早先形成的矿床受到不同程度的变质变形改造或热液叠加。